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既源于千百年来师者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当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核心和重要抓手,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价值引领和精神鼓舞,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沈城广大教师在可感可及、可学可鉴的教育家精神浸润中,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答卷。他们以德养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人师”“经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沈阳日报》聚焦教育一线,展现教师风采,聆听教育心声。从扎根乡村教育多年的坚守者,到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勇于创新的开拓者,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铸魂强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让我们在这个教师节,向所有教师致敬!
2013年,法库县倾力整合教育资源,将21所初中融合为三所寄宿制学校。而程秀梅,就是东湖三中的首届班主任。三十年的一线教学,让程秀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不愿意说话的孩子——他们来自单亲、留守家庭,敏感、自卑。所以每天除了完成教学工作,程秀梅更关注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身心健康。他们的喜怒哀乐时时牵动着她的心。
愿做孩子们的守护星
开学第一天,程秀梅就注意到了小凤——她悄悄地坐在角落的位置,不说话,也不抬头。第二天军训,一对夫妇站在训练场边,微笑着向程秀梅招手。这时小凤怯怯地说“老师,那是我爸妈……”程秀梅点点头,只见小凤上前一个紧紧地拥抱之后,三个人就熟练地打起了手语。那一瞬间,整个操场都安静了。
原来,小凤的父母都是聋哑人。程秀梅终于明白她胆怯的眼神从何而来。当天晚上,程秀梅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说:“我们从各乡镇四面八方聚在一起,是缘分,从此我们就是一家人。真正的一家人,是能听懂彼此的沉默,拥抱彼此的不同。”
从那以后,程秀梅常常“偶然”地经过小凤的课桌,“顺便”夸奖她的笔记;天冷了,程秀梅会“刚好”多带一件外套;排练节目时,程秀梅“恰好”需要一位细心的同学帮忙整理道具——而那个人,总是小凤。程秀梅发现她做事认真、节俭懂事,就在班会上推选她做生活委员。第一次发水果时,小凤的手指微微发抖,却把每一个都擦得干干净净的苹果,递到同学手上。
慢慢地,小凤愿意抬头了;慢慢地,小凤在课堂上举手了;慢慢地,小凤的脸上,有了属于青春的光。
新年那天,小凤70岁的爷爷打来了电话:“老师,谢谢您救了我家小凤,她以前总说不想上学了,可把我们愁够呛。现在我们看她高兴,心里就亮堂了。我们农村没什么稀罕东西,她奶奶蒸了黏豆包给老师尝尝鲜,缝了个小坐垫给老师暖暖身体吧!”
“这个小坐垫,至今还在办公椅上陪伴着我,这细密的、手工缝制的、带着温度的一针一线,时刻提醒着我坚守爱的教育。”程秀梅说。
“我只知道我儿子的名字里也有一个‘博’”
有一天,刚到家的程秀梅接到了宿管老师的电话,班里的调皮生小博又闯祸了,熄灯后他溜去别的寝室,还躲在被子里偷吃辣条。第二天,程秀梅把他领进了办公室,没批评,只递上一杯温水:“胃又疼了吧?”他愣了两秒,鼻子一抽,扭过头。“我知道,父母离异后这孩子跟爷爷生活,总用调皮、闯祸吸引老师目光,不过是想求得老师的关注。”程秀梅说。
从那以后,程秀梅的晚自习多了一件事:每天为小博准备一道他努力就能完成的“专属数学题”,做完后就陪他在操场走两圈。第一晚他闷闷地说:“老师,别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了,我就是个坏学生。”路灯把程秀梅和小博的影子拉得很长,程秀梅停下脚步,轻声说:“我只知道我儿子的名字里也有一个‘博’。”
后来程秀梅让他做自己儿子的同桌,课间帮助他学习、提高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出来那天,程秀梅把他仅及格的卷子贴在黑板报“进步之星”最显眼的地方,在旁边写上:“从27到61,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距离优秀,只差一颗坚持的心。”
期末家长会,小博的爷爷因农活未到,小博低头坐在角落。程秀梅悄悄点开手机里的语音,爷爷激动的声音在教室里散开:“小博啊,老师夸你进步很大,爷爷真高兴啊,今天都多吃了一碗饭;你学习累,自己也买点好吃的……”话音未完,小博已泪流满面。
那天起,小博像变了个人。他主动申请当寝室长,每晚熄灯前领着室友背古诗;还加入了班级足球队。他在赛场上摔得膝盖流血,还努力爬起来接着跑,只为能给班级争一分。
如今,并校已有13个春秋。程秀梅依然默默地陪伴着她的孩子们:经常约他们谈心,经常带他们去操场玩耍,经常为他们缝补开线的衣裤,经常为他们庆祝生日,经常往返百公里去家访……
“教育是以心暖心、以爱燃爱的旅程。我愿一直做那颗默默闪耀的守护星,陪伴着孩子们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程秀梅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