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天高云淡,九月鹰飞,沈阳的工业空间正在被崭新的力量拓展。5日至8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办,来自国内和美国、巴西、希腊、韩国、柬埔寨、阿塞拜疆、埃及、比利时、泰国等国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命题,共谋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图景。
这场大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战略的共振,叩响了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工业转型的时代强音,也为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工业互联网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沈阳,这座曾以“共和国工业长子”闻名的城市,如今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数字化浪潮。连续七年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是对其深厚工业底蕴的认可,更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新质生产力的殷切期待。从机床的轰鸣到数据的流淌,从钢铁的熔铸到算法的迭代,沈阳的产业肌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淬火”。
纵观全球工业演进史,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源于技术革命与系统化布局的双重驱动。工业互联网,正是新一轮变革的核心引擎。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生产关系、创新路径乃至产业生态的重构者。(下转6版) (上接1版,数字“淬火” 新质“亮剑”)大会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命题,印证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以智能驱动为特征的新阶段——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法成为新工艺标准,互联互通成为新基础设施。大会以推动“体系化”为抓手,坚持适度超前、统筹布局,有力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沈阳乃至东北的工业体系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以体系化思维推进工业互联网架构建设,推动设备联网、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将会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沈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围绕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完善5G、工业互联网、算力、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培育产业集群,实现技术、人才、供应链本地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关键变量”。大会提出实施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行动”,实则是对未来产业竞争核心的精准把握。人工智能需要工业互联网提供场景和数据支撑,工业互联网则需要人工智能实现决策优化和智能赋能。在沈阳的现代化工厂里,这种融合已初见成效——智能算法优化生产流程,工业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柔性制造,数字孪生技术为产品线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协同联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催生了新模式、新业态,为“沈阳制造”迈向“沈阳智造”提供了坚实支撑。大会充分展现沈阳融入现代化智能装备制造的探索与实践、雄心与信心,也在为与会各方抢抓东北全面振兴机遇,深度参与沈阳数字化转型,依托沈阳加快建设区域总部,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核心业务板块布局,提供了优质平台以及杠杆支点。
大会已落幕,但沈阳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正开启新的篇章。沈阳正处在“决战决胜三年行动”冲刺阶段,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技术升级,更是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为新兴产业培土固基、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的重要路径。
工业互联网的浪潮奔涌向前,它属于时代,更属于那些敢于拥抱变化、坚持长期主义的城市与人们。要用好用足大会带来的机遇,汇聚全球智慧,激活工业底蕴,在数字与实体的深度融合中寻找新质生产力的答案。这条转型之路,注定艰辛,但也充满希望——因为每一次技术的跃进,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又一次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