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展贸联动“制造”全面振兴新引擎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第04版:时事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开放的沈阳,收获的季节。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和第二届沈阳市制造业经贸活动周相继落下帷幕,以一场科技与创新的盛宴,通过“以展聚势、以贸赋能”的深度耦合,锚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实践,打造破解“展示与转化”“流量与实效”难题、决战决胜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抓手。

  展是平台,贸是内核。本届制博会与经贸活动周的协同效应,进一步体现了沈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统观和方法论——制博会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前沿方向,经贸活动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二者协同作用,创造高价值链的对接场景。数据印证了这种联动的实效:14.7万人次观众中11.2万为专业采购商,超500家海外采购团、规模同比提升40%,最终锁定66.2亿元意向成交额——若没有制博会的“科技秀场”吸引全球资源,经贸活动周的合作便缺乏精准靶向;若没有经贸活动周的“对接闭环”,制博会的技术展示便有可能止步于“橱窗风景”。只有形成“展示—吸引—洽谈—成交”链条,让制造业的“势能”转化为振兴的“实绩”,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展贸联动”的深层价值。

  当前,沈阳正在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内外“双循环”枢纽,本届制博会进一步强化内外联动的展贸格局,激活了沈阳制造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为东北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打开视野、构建平台。制博会30%的境外展位面积,铺展全球先进技术与沈阳本土产能的对接平台——北方重工、沈鼓集团等本土龙头,通过展会直面国际标准,借经贸洽谈引入了合作资源;拉丁美洲圆桌平台协会、意大利企业协会等团组的到来,为沈阳的高端新建装备“走出去”搭建了桥梁。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流动,是经贸活动周的核心目标——让国际品牌看到沈阳制造业的配套能力,让本土企业借展会流量有力拓展市场。

  数字化展贸联动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合作半径持续延伸。制博会1500余家企业入驻“线上云展”,23万人次在线观展,为经贸活动周搭建了“永不落幕的对接平台”——通过4大数据中心350多万采购商大数据覆盖80%装备制造业领域,以100多个社群渠道独立运营和100多家行业主流媒体宣传实现千万级品牌推广精准曝光,弥补了线下展会的地域局限,更让经贸合作从“一时之约”变为“长效链接”。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交割”的模式,能快速与沈阳产业链需求对接,让中小制造企业也能借云端流量找到合作伙伴,完美实现“科技为笔,经贸为墨”,携手更多“志同道合者”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描绘未来制造业图景。(下转4版)  (上接1版,展贸联动“制造”全面振兴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沈阳工匠日”与制博会、经贸活动周形成有机联动,展会上职工创新成果展的50名工匠、200项创新成果,通过经贸活动周的路演演示,得以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让“匠心”转化为“产品力”,实现了“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跨越,共同构筑“科技创新+工匠精神+产业振兴”的完整生态。工匠精神是装备制造业的灵魂,是千锤百炼的执着、守正创新的担当,支撑着“沈阳制造”“沈阳智造”从大国重器到精益求精的全方位突破。这种精神与制博会相得益彰,共同筑就了沈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展贸联动让制造业振兴与城市发展形成了共振。制博会新增设的工业文旅展、“约沈阳-悦消费”展区,与经贸活动周的“观制博、游故宫”活动联动,把“装备展示”延伸为“城市体验”,让制造业的“硬实力”与城市的“软实力”相互赋能。这种“产业+文旅”的展贸延伸,让“沈阳制造”从“产品标签”升级为“城市名片”,为吸引更多人才、留住更好资源埋下伏笔。

  从九三阅兵的大国重器到制博会的前沿装备,从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科研人员到创新突破的工匠,沈阳制造业的基因里始终藏着“创新”与“实干”的密码。面向未来,沈阳还要进一步深化制博会与经贸活动周的协同机制,将展会意向订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将技术交流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将开放合作共识转化为制度型开放的实践,打通“从技术到产业、从合作到振兴”路径。唯有如此,才能让制博会和经贸活动周真正成为全面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