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中秋先赏月 诗话“中元”易新风
日期:09-07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祭奠祖先,表达追思、缅怀和感恩之情的传统节日。如何将传统的中元节过得更具时代特点?9月6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磊。
据王磊介绍,人们通常通过祭祖、祈福、放河灯等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追忆和怀念,同时也表达对先人的告慰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于是,“古今文人墨客们在中元节这一天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就像今天的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的朋友圈或微博动态,这既是古人为了抒发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文学创作,同时也成了后人管窥先民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时空隧道。”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眼儿媚·中元夜有感》中写道:“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词中以西风、萍水、荷灯,寄托其伤心至极的心情,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
对于天性乐观的中国人来说,中元节并不全由悲伤或眼泪所构成。南宋诗人杨万里就用一首《中元日午》记录了自己在这一天的平凡日常:“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意思是说入秋的午后竟然比盛夏时还要闷热,只有在焚香静坐读唐诗的安逸中度过这炎热的一天了。“其实这种‘无所事事’的平淡,就是告慰先人的最佳证明,既代表平淡与平凡,也意味着平稳和平安。”王磊如是说。
唐代诗人罗隐在《中元夜看月》诗中,则气势磅礴地描写了那轮明月从云涛中喷薄而出的景象:“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无独有偶,北宋范仲淹在《中元夜百花洲作》中写道“未到中秋先赏月”,甚至“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在王磊看来,人们应该像古人那样借赏月、饮酒、赋诗填词来排遣心中的伤感,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人们的夜月之美。
“中元节的精神内核是怀念和感恩,不一定非得悲悲戚戚,也可以是做上一大桌子美食,或者出去旅行、吟诗、游戏,把自己最快乐、最幸福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才是对故人最好的告慰。”王磊说,透过古代文人墨客关于中元节的诗词,我们更应该从先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知识营养与智慧启迪,通过诗文追思、网络寄语、鲜花祭、植树纪念等方式,让缅怀更文明、更绿色、更富情感。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