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区新乐街道构建“三联一体”非遗保护新格局
日期:09-05
皇姑区新乐街道党工委以“城市遗产保护 我们在行动”为主线,从北陵考古探秘、泰北棉画生辉到新南泥人传艺,以“红色引擎”激活文化遗产新动能,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与全民性传承,让历史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三联一体
织密文化遗产“群防群护网”
新乐街道党工委紧扣“求实新乐 破局争先”品牌内核,建立“党工委统筹—社区联动—全民参与”三级保护机制。一是“求实筑基”,组建11支党员非遗志愿宣传队,完成鲁氏棉花画、王氏泥人等八项非遗数字化建档;二是“破局立新”,创新“党建+非遗工坊”模式,推动文化从“送”社区到“种”社区;三是“争先聚力”,设立党员传承先锋岗,开展“非遗党课”63场,辐射群众2000余人次,推动城市遗产保护成为全民自觉。
匠心活化
打造非遗转化“创新实践场”
作为全国首个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北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矩阵。2024年以来,社区党委联合市考古研究所推出“辽三彩绘制”“蹀躞带复原”等项目;2025年引进“慧龄空间”,组织居民创作兔儿爷、刺绣荷包,开展非遗体验活动12场。泰北社区党委打造“银龄工坊”,将鲁氏棉花画与老龄关爱结合,通过“以艺疗心”课程服务失独老人、孤独症群体。新南社区党委深挖王氏泥人资源,构建“传承+研学+国际”生态链,开发融入现代化、国际化元素的“沈城记忆”系列,设立留学生非遗研学基地,助推传统工艺成为沈阳国际新名片。
惠民共生
构建文化遗产“全民共享圈”
新乐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文惠民”,推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生活。空间再造,将废旧自行车库改造为“文化客厅”,如泰北棉艺工坊、新南泥人传习所;数字赋能,发挥“青年号”精神,制作“青视角·新乐行”系列视频,依托“求实新乐”平台开发非遗地图,实现鲁氏棉画AR动态演示;全民守护,联合中小学组建“青少年文脉护卫队”,设立“少年遗产守护岗”,引导青少年参与文物建档。当长者传授棉画技艺、少年触摸泥塑记忆,“群防群护、全民共享”的保护图景已然绘就。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