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詹德华 张膺浩 胡潇文 许非 孙连宇
天安门广场上,铁流滚滚、战机轰鸣;长安街两侧,欢呼如潮、红旗如海。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式的磅礴气势震撼世界,更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向全世界宣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观看阅兵式,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为伟大的胜利而感怀,更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骄傲。这一次阅兵,更提示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铭记历史
正义必胜激励英雄之城
时光无言,精神永恒。80年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0载风云激荡,站在现实的高峰回望历史,我们忘记不了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生与死的战场上,中国人民用不屈的精神,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回望历史,沈阳,这座英雄的城市,打响了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里是国殇之始,这里更发出了反抗之先声,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成为中国14年抗战史上,也是二战史上受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国家发出的第一个正义宣言。
在艰苦卓绝的14年反侵略斗争中,沈阳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承载地。
阅兵当日,在沈阳,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都在认真收看阅兵实况;在电影院的银幕前,在商场的电视屏幕前,无数沈阳人都在驻足,为胜利欢呼,为祖国骄傲。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
铭记历史,是让我们珍视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阅兵式上的每一步正步,都踏响着对和平的呼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烽火岁月铸就的精神丰碑,给予了今人前行的力量。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融入城市精神谱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激励当代沈阳人在振兴发展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打好打赢全面振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中再立新功。
致敬先辈
不朽精神凝结铿锵力量
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现场观礼。沈阳的95岁抗战老兵程茂友是他们中的一员,今年也是他参军、入党80周年。看到他在敬礼时依然挺直的腰杆和微微颤抖的手指,我们知道历史从未远去。
抗战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民族的脊梁。枪林弹雨中,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扛起家国重任,草鞋磨穿了就赤足前行,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向着侵略者冲锋。岁月在他们脸上刻满沟壑,却磨不灭眼中的坚毅。那些藏在军功章背后的故事,是血与火的淬炼,是生与死的抉择,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实注脚。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中华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美篇章。东北抗日联军处境之艰难、战斗之残酷、生活之艰苦,常人难以想象。但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伟大的东北抗联战士们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以百折不挠的意志,突破了重重困难,获得了胜利。
80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英雄的事迹不能忘记,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从烽火前线到阅兵观礼台,抗战老兵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他们的存在,就是一部鲜活的抗战历史教科书;他们的身影,将唤起人们对抗战历史的深刻记忆,让我们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阅兵史不只是军事演进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史。每一次整齐划一的步伐,每一声铿锵有力的口号,背后都是无数先烈的牺牲和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抗战老兵与年轻士兵挺拔的军姿相辉映,让世人见证红色基因在军人血脉中代代相传。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当以英雄精神为帆,在科技创新、文化复兴、民生改善等领域持续奋进,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吾辈使命
抗战精神的时代接力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天安门广场,青年学子一曲饱含悲愤的《松花江上》,让人回到了80年前那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瞬间。
家乡不再能容纳一张平静的书桌。一大批东北大学学子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70余位东北大学师生为国捐躯。“怅望故乡,满腔热血如潮涌,怒发冲冠剑如虹……”东北中山中学师生在万里救亡路上镌刻下“国可以破,书不能停”的史诗传奇。“我同志一日不死,救国卫国之责断难放弃!”冯庸大学师生组成抗日义勇军,汇入全国抗日义勇军洪流。
而这些青年,仅仅是沈阳抗战历史中一个个微小的青春缩影。
国家危难时,青春的热血在沸腾。80年过去,硝烟散尽,精神的火种仍在这座城市炽热燃烧。天安门广场,正步铿锵。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依然是最动人的风景。
海军方队中,“95后”以青春朝气展现昂扬姿态;“一老一新”的徒步方队设计让这场阅兵完成了“时空的对话”……这次阅兵仪式,是强国的宣言,也是青年风采的展示,更是少年们的爱国主义课堂。
80年的历史回响,充满新时代的韵律,阅兵仪式里的一个个强音,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壮丽和声。
在沈阳,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的年轻职工们,以精湛技艺守护着国之重器的心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中,大多是“80后”“90后”的队员们,他们奋战在急难险重任务最前沿;在歼-15DT、歼-35等“大国重器”中,这些青年人用行动书写了“中国制造”的沈阳篇章。
时代场景的转换,也是使命的交接。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枪土炮,到如今科技感十足的新型武器装备以及信息化、无人化等新型作战力量,这份自豪的背后,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需广大青年人扛起担当,投身到“强国有我”的奋进中。
英雄之城市,应有英雄的担当。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呼唤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进来,投身关键技术攻坚、乡村振兴最前沿、城市建设关键处,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拼劲,将青春热血融入时代洪流,把先烈为之期盼的愿景变成现实的幸福图景。
牢记责任
“大国重器”的沈阳担当
当看到战斗机梯队呼啸而来,亮剑云端,屏幕前每一位沈阳人心中都会涌起澎湃激情。此时此刻,天空化身为舞台,承载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为之奋斗的强国梦,更展现沈阳铸造“大国重器”的无限荣耀,一道道的银色航迹,划破天际,穿越时空,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耀眼的坐标。
80年,抗战硝烟渐渐远去;70余年来,沈阳航空产业振兴的脚步从未停歇。1957年国庆阅兵式上,沈阳制造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歼-5一飞冲天,中国航空的蓝天梦自此开启。如今阅兵式上,歼-35A隐身舰载战斗机震撼亮相,打造世界顶尖水平的“空中战鹰”,强大的机动性能和隐身“黑科技”,仍然流淌着沈飞的“基因”。
这座走过无数峥嵘岁月的英雄城市,不仅在抗日战场上流血牺牲,更化身为国防事业的“钢铁脊梁”和创新高地,从仿照追赶到自主研发,再到如今跨越式发展,比肩世界顶尖水平,这背后是一代代沈阳航空人的无私奉献、奋斗拼搏,从无到有填补一项项空白,补齐一块块短板,担负起中国“蓝天梦”的宏伟重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书写航空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的新篇章。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开创新的历史。阅兵式阔步向前的坚定步伐,彰显了一代中华儿女壮志凌云的无比自信。这股天地英雄气,融合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劳模精神,转化成为沈阳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色,在新时代的战场上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书写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沈阳篇章。
振兴力量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沈阳使命
战旗猎猎,铁流滚滚……从铿锵行进的徒步方队到日新月异的装备方队,从昔日开国大典上飞机“飞两遍”到今日“大国重器”层出不穷……这支英雄军队进阶之路,正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生动缩影。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沈阳,铭刻着工业光荣与抗战记忆的城市,以崭新的姿态开启了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沈阳,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和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承载地,曾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与记忆,是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驱动振兴发展的深层动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沈阳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肩负着振兴突破的先锋使命。
从“大国重器”的层出不穷到对“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突破,从老工业基地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从传统产业到新产业新业态……沈阳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转化成为激励创新的“软实力”和支撑转型的“硬支撑”,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迸发出澎湃能量,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沈阳的实践证明,历史从未远去,它恰是走向未来的基石。
从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的不屈意志,已沉淀为沈阳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底色;而从工业文明传承下来的实干基因,更转化为追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持续行动。
沈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速奔跑:今年上半年,沈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细分领域也增长强劲……沈阳奋跃向前的振兴步伐,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新时代、新使命。沈阳用产业升级的实践回应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用科技创新的突破坚定了“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决心。
这座曾诞生新中国工业无数“第一”的城市,如今正以新一代“重器”崛起于先进制造前沿,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
当纪念的钟声再次敲响,沈阳以历史启迪未来——唯有自强不息,方能不负先烈;唯有创新不止,才能赢得时代。
一座英雄城市的答卷,也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