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上,80面功勋荣誉战旗在阅兵式上迎风招展。这些旗帜承载着历史荣光,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23军后代因“重走父辈征战之路”活动集结沈阳。“哇,这里面有老虎团团旗!”当战旗方队经过时,60余位23军后代及老兵在沈阳的宾馆里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的父辈大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观看阅兵式不仅是缅怀先烈的仪式,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家族对话。收看阅兵式后,他们还参观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战旗飘扬,血脉相承
阅兵式上,80面功勋荣誉战旗组成的气势恢宏的战旗方队,引领所有地面装备方队通过天安门。这些从全军各部队遴选确定的战旗,来自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涵盖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
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郑晓林激动地确认:“经过向前方阅兵部队有关领导求证,老虎团团旗就是属于23军前身部队的。”
对这些23军后代而言,这些旗帜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父辈精神的传承。曲明光的女儿曲建军望着阅兵屏幕动情地说:“看见战旗,好像看见父辈的影子。”
父辈的抗战传奇
陶家齐参加过淞沪抗战,因炮弹爆炸失去听力却练就出读唇语的本领。1938年秋,他加入新四军,被任命为湖熟地区情报站主任。在他的精心布局下,湖熟地区的情报网络逐渐完善。1940年5月初,陶家齐获得一份重要情报:日本南浦旅团冈本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企图“围剿”湖熟地区的新四军。他乔装打扮,通过层层盘查,及时将情报告知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得益于这一关键情报,新四军第二支队在江宁地区发起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赤山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陶家齐烈士的小儿子陶和寿在观看阅兵式时哭泣着说:“今天国家强大了,父亲的心愿实现了。看到国家有这么强大的军队,我就控制不住地想起他。”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饶惠谭的儿子饶政刚在一门九四式步兵炮前停留了很久,他对记者说:“1944年3月,我父亲所在团也曾缴获过一门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
1928年,饶惠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成为新四军1支队1团的侦察参谋。1938年秋,傅秋涛团长指派饶惠谭去江宁城外陆郎镇附近的莫石潭侦察日军情况,并要求他们抓一个活的回来。饶惠谭带领侦察员化装成流离乡民卖柴草混进据点。得知有一个日军中队长在据点外与一妇女姘居,每天早操后必到姘妇家洗脸、吃饭。摸清规律后,清晨他们假装进据点卖柴草,到该姘妇家讨水喝。控制住该妇人后潜伏在房中,当日军中队长刚进门,就趁其不备将他摔倒,用毛巾塞进嘴里,用麻袋套头,绳索捆绑,借着晨雾扛回了部队。在活捉日寇中队长的全团庆功大会上,饶惠谭他们获得新四军军部的嘉奖,部队获得奖金1000大洋。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1月14日,饶惠谭抵达朝鲜前线,任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3月21日不幸在一次空袭中牺牲。
姜子言的故事带着几分传奇色彩。
1943年2月,姜子言被选调到南通政治保卫队——短枪队。在“清乡”最艰苦的时候,短枪队断了给养,连伤员用药也没钱购买。他和一个战友去自家店铺取钱。当妹妹看见他,猛地一愣,赶紧跑过来紧紧地拉着他的手,眼泪哗哗直淌。妹妹把铺里仅有的3块大洋和一些铜板全部拿了出来,还给他俩每人拿了一袋米糠。出城不久,他们遇到巡逻回城的一群伪军,两人决定分散跑。在追捕中,姜子言不幸被伪军的子弹打中小腿掉进河中。天黑后,他艰难地爬到岸边一位老乡家休养了两天,第三天才开始返回,又走了一天一夜,才回到短枪队。此时,队里正在给他开追悼会,战友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姜煊说,父亲给她讲这个故事时,特意强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追悼会”。
站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警示钟前,秦镜的女儿秦苏宁讲述了父亲一人对付5个日伪军的故事。
1944年6月22日,秦镜所在的新四军3旅7团从东台向如皋进发。部队进至如中耙齿凌一带时,突遇一支日伪军。面对突发敌情,秦镜命令教导队各排迅速占领路边的有利地形,与敌拼杀,基本全歼130多个日伪军。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秦镜正在向张云龙团长汇报战况,突然听到有人高喊:“鬼子、鬼子!”只见远处有5个日伪军正在逃窜。秦镜顺手拎起手榴弹,操起步枪就追了过去。他边追边投掷手榴弹,两个手榴弹就炸伤了3个日伪军。秦镜又继续追另外两人,一个军官从大树后窜出,端着枪朝他直刺过来,他急忙侧身闪躲,两人搏斗了十几分钟。一声枪响,军官应声倒地。
收看阅兵式:
跨越时空的对话
23军后代大多有当兵经历,观看阅兵仪式时不自觉地结合自身发言。陈立波说:“我过去是一名通信兵,我当兵的时候身上背的还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用的那样的电台,现在都是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装备。”
姜子言的女儿姜煊退休前是搞无线电监测的,“中国的武器太先进了,无人机那些武器让我感到震撼,中国太强大了。”
刘则杨退役前参加过部队的阅兵,她对徒步方队特别关注。她说:“方队的训练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也要发扬这种意志,做好工作。”
开国少将游好扬曾经参加了1951年的国庆阅兵,他的女儿游江岩告诉记者,“当年父亲穿着崭新的军装走在军事学院方队的第二排中,父亲1950年任副师长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有机会参加阅兵。从一个农村放牛娃到共和国的高级军官,走在天安门前平坦开阔的大道上,父亲用了21年。”
陈庆民称自己是一名老兵,他曾任23集团军炮兵旅旅长、67师师长。他对阅兵的装备非常关注,“看到部队装备日新月异,感到特别振奋和自豪。”
从历史走向
未来的传承
阅兵是一场震撼人心的仪式,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让历史走出书本,成为鲜活的故事;让历史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走进每个看过这场仪式的人心里。
对于23军后代来说,这种感受尤为深刻。姜煊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希望我的孙子能去当兵,希望后辈能牢记前辈曾经的浴血奋战,继承前辈的遗志。”
阅兵式上,80面功勋荣誉战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这些旗帜如精神航标般凝聚着官兵们的意志,激励着官兵们在强军征程上不断向前。
正如阅兵式解说词所说:“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作为新时代官兵,有责任秉承和发扬好伟大的抗战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苦练杀敌本领,为强军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阅兵式结束时,老兵和后代们仍久久不愿离去。
他们望着蓝天白云,仿佛看到父辈们欣慰的笑容。
当年那些用简陋武器抵抗侵略者的青年,如今已化为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精神基因。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枪土炮,到如今阅兵式上科技感十足的新型武器装备,这支军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