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5沈阳马拉松鸣枪开跑仅有十余天的时间,这座“活力之城”的跑步热情已悄然升温,数万名跑者正摩拳擦掌,期待着在9月14日的清晨踏上“沈马”赛道。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热度的持续攀升,这项深受推崇的运动已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人群,甚至不少花甲、古稀跑者也活跃在马拉松赛道上,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超越年龄的奔跑传奇。在沈阳马拉松赛道上,那些60岁以上参赛者的身影总能吸引我们的目光,他们两鬓斑白,却眼神坚定,每一步奔跑都透着与岁月较劲的执着。
在往年令人称赞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今年,沈阳马拉松组委会精心细心打造出一系列人文关怀举措,为这群高龄跑者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屏障,让体育精神在温情中愈发闪耀。
一份“加油包”的心意:从细节处读懂尊重与体贴
在即将开启的2025沈阳马拉松赛事嘉年华专属领物区,60岁以上的参赛跑者将收到一份沉甸甸的“加油包”。这并非普通的物资集合,而是组委会通过走访数十位资深跑者后,根据高龄跑者群体的需求,精心搭配的“能量补给站”。
保温毯,能够在赛后及时为身体锁住温度,避免冷风侵袭;独立包装的创可贴,特意选用了透气无纺布材质,边缘做了圆角处理,贴在脚底或指尖都不会有硌痛感;能量胶的包装,做了易撕设计,让手指能轻松打开……据了解,去年曾有“沈马”跑者反馈,排队贴肌贴时间太久,今年组委会特别优化流程,工作人员已提前做好准备,将用熟稔的服务让每位高龄跑者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
陪跑员的守护:感受“并肩前行”的力量
70岁以上跑者专属的“一对一急救陪跑”服务,将成为本届“沈马”最温馨的风景线之一。这些经过严格培训的陪跑员,不仅会随身携带急救包,更将提前3天与配对的高龄跑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作息习惯、饮食偏好甚至过往的运动伤病。
陪跑员会特意在赛前制定“三段式配速计划”:前10公里,保持7分钟配速;中间20公里,根据心率调整;最后12公里,随时准备应急补给。这种不追求速度的陪伴,正是对体育精神最本真的诠释,将让每位高龄跑者在奔跑中感受到“并肩前行”的力量。
荣誉号码布:以仪式感致敬坚持的力量
今年的“沈马”组委会还特别为“60+”“65+”“70+”“80+”这4个年龄段的跑者准备了专属荣誉号码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殊的号码布采用了更厚实的材质,背后还印有特殊文案。据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这4个年龄段的专属号码布设计方面融入巧思,仅是字体大小就反复调整了多次,“我们既希望让跑者感受到荣誉的分量,又要避免过于张扬。”当这些承载着敬意的号码布在赛道上“移动”时,它们不仅是身份的标识,更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递。
那些在赛道上展现出非凡毅力与风采的高龄跑者,他们用脚步丈量着热爱,用执着书写着对健康生活最深情的告白。沈阳马拉松的赛道上,年龄从来不是衡量成就的标尺。当组委会用“加油包”传递心意,用陪跑员守护安全,用荣誉号码布致敬坚持时,我们将看到的是一场赛事的专业与温度。在“沈马”赛道,每一项人文关怀的举措,都是对体育精神最生动的注解。
赛场内外的温度:让每一份坚持都被看见
当然,除了针对高龄跑者的专项服务,“沈马”的温情还将渗透在赛事的每一处角落。比如,针对“生日跑者”的礼遇计划,所有生日当天参赛的跑者将在完赛后获得专属生日礼物,让“生日”与“完赛”的双重喜悦交织在这特殊的日子里。
而对马拉松最后一名完赛选手的致敬仪式,更是“沈马”组委会多年来坚守的人文底色。去年,一位马拉松跑者以6小时15分的成绩成为最后一名完赛选手,当他冲向终点时,四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今年,组委会将为最后一名冲刺者准备鲜花与掌声,这是对坚持的敬佩,对不放弃的赞赏,更是对每一位在赛道上挑战自我的跑者最真挚的鼓励。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