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法体系,共同构成物候变化的精细划分。沈阳日报美术馆围绕七十二候,推出“一城风物——沈阳与七十二候主题艺术展”,展示沈阳与七十二候相关联的风物、风俗、人情、场景。
8月29日,在初秋的凉爽天气里,来自沈河区热闹路第二小学的50余名学生走进沈阳日报美术馆,共赴一场感受、了解、学习七十二候的研学之旅。本次活动是《沈阳日报》暑期活动的一期特别策划,也是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探源中华文明 传承红色基因”沈阳市中小学生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二候的情与景
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文化学者初国卿先生以《月令·沈阳七十二候咏》为题赋诗七十二首,并一一按解;画家陆允铭先生依据初国卿先生诗意作中国画七十二幅;篆刻家孙熙春先生以辽宁冻石创作七十二候七十二方印章;书法家卢林先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书写二十四帧笺纸自作诗;画家马克辛先生以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沈阳二十四处文旅景观创作二十四幅手绘作品;沈阳、辽阳的中小学生以各种书体书写二十四节气名称;摄影家冬日海先生数次往返沈北,拍摄创作了沈阳人文景观“七十二候篆刻碑林”组照,初国卿先生为沈阳七十二候篆刻碑林拓片题跋;沈阳“旧笺墨华馆”藏品“明·何雪渔《七十二候印谱》”同时展出。
自2022年起,沈阳日报持续以“节气中国·数着二十四节气看沈阳 时序沈阳、一城风物、一城风华、一城花信”为主题每年推出特别策划报道,一城风物——沈阳与七十二候主题艺术展为《沈阳日报》系列报道刊载艺术精品凝结。
沈阳与七十二候语境下的诗、书、画、印、影、拓、跋、谱构建了此次展览的样貌。
透过展览品味生活中的七十二候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民以食为天,吃是头等大事。古代人为了维持生计,围绕农耕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但是一个节气当中又有不同的自然现象。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划分,古人又将一个节气分为三候,分别为初候、二候、三候。”
当天活动刚一开始,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林就为小朋友们讲解了七十二候的来历和特点。妙趣横生的语言、引经据典的讲解,以及穿插其中的小故事,让小朋友们听得目不转睛。“小朋友们都听说过立春,但是古人是怎么知道立春到来的呢?这个时候立春的三候就派上用场了。初候东风解冻,当水上的冰开始融化,我们就知道立春开始了;二候蛰虫始振,当小虫开始叫唤,万物复苏,有了生命迹象,我们就知道立春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三候鱼陟负冰,这个时候碎冰漂浮、鱼群上游,看到这个场景我们就该知道,立春要过去了。”
小朋友们边听边皱眉沉思,像是在回忆从前见到的自然场景,哪一个与七十二候相关。学生吴筱桐说:“小的时候,妈妈在春天带我去公园玩儿,我看到一排排小虫子在地上爬。后来,在学校的二十四节气墙上,我在立春的部分看到与这幅场景相似的图画。那时我以为是巧合,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叫‘蛰虫始振’,是发生在立春的自然现象。”
为这场探索之旅增添斑斓的色彩
卢林的讲解不止于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每讲到一个节气,他都会为小朋友们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与传说、民俗。当解说雨水时,他讲道,雨水的初候名为獭祭鱼,与小朋友们的学习关系最大。獭祭鱼即为水獭把水里的鱼捞出来,放在岸边摆着。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李商隐,就被称为獭祭鱼,因为他在写诗的时候总会查阅大量资料,把书一摞一摞地放在一起,就像水獭祭鱼。卢林以此鼓励小朋友们要学习古人博览全书。
讲到芒种的时候,卢林告诉大家《击壤歌》是中国第一首诗歌。“古代农民耕种时,一边敲打土块一边唱歌,唱的就是这首《击壤歌》。”卢林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简单朴素的语言,为学生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泛黄的历史画卷,古时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跃然眼前。
当讲到白露时,卢林又念起了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将白露这个节气转化为美妙的诗意。
随后,卢林带领学生们对美术馆内的书法、印章、中国画等艺术作品进行了参观。小朋友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美的感受。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大胆提问:“中国的文字和七十二候有没有什么关系?”“古代农民怎么依据七十二候判断什么时候该收割了呢?”“清明的三候为‘虹始见’,那什么是‘虹’呢?”
一个个富有童趣的问题,折射了小朋友们眼中天真烂漫的世界,为这场对七十二候的探索之旅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卢林一一耐心解答,将有关七十二候的知识在小朋友们心中埋得更深、更扎实。
希望发现更多大自然的奥妙与规律
当活动接近尾声,学生丛嘉宁依然意犹未尽。他说:“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有一面二十四节气墙,上面写着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诗句;每到一个节气,学校的公众号也会推送相应节气的讲解视频,我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古代辅助农民耕种的气候划分工具,却不知道二十四节气还能分为三候。古人能这么细致地观察大自然,并用这么优美、准确的词语将节气进行划分,我深深感受到古人智慧的伟大,今后我会学习更多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相关知识。”六年三班班主任孟娜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是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了解,从而感受古人的智慧、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我还希望这次活动能促进孩子多观察生活,鼓励他们像古人一样,发现大自然的奥妙与规律。”
学校书记、校长薛莘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咱们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密码’,凝聚着古人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走进美术馆,听老一辈讲解七十二候的故事、参观与七十二候相关的艺术作品,这种行走中的学习,比书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歌’更能让孩子们了解,原来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咱们家的老故事’。我想经过这次活动,每一名孩子心里都会种下两颗种子,一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颗是家国情怀的大义。”
记者手记
当天的活动不仅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对二十四节气一知半解的我。
主讲人卢林老师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让我在采访的同时,收获了一场轻松愉快的学习。卢林老师已经年近七旬,研究、记录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并为每一个节气与候都题词写诗耗时费力,我忍不住问卢林老师:“是什么让你们坚持这样做下去的呢?”
卢林老师思考了一下,说:“我想就和今天的活动一样,是为了孩子们。现在已经21世纪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的天气都尽在掌握。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刻在我们基因与血脉里的东西,不能丢。孩子们能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中,感受到古人贴近自然、在自然中发现规律和技巧的智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底色,底色不见得能表现出来,但是它一直存在。就与地基一样,高楼林立的建筑很漂亮,地基看不到,却是一切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
卢林老师的话让我思考良多,老一辈不辞辛苦地记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阳各大中小学与高校精心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根。
而这根就在秋收冬藏间、在四季轮转里,只需春风轻轻一吹,就永远生生不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洋/文 杨新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