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国卿
古来书法碑林多矣,篆刻碑林鲜见。
沈阳北郊中寺元宝山下有人文纪念园,园内有元宝山广场,广场建有七十二候篆刻碑林。
华夏先贤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月,每半月为一节气,共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十五天,分为三候,即五天为一候,故一年有七十二候。如立春三候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七十二候之说最早记于公元前二世纪之《逸周书·时训解》,嗣后《吕氏春秋》《礼记·月令》《淮南子》《魏书》均有记载,并写入“律历志”。
唐宋以降,七十二候遂赋之诸种学术与艺术,元吴澄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曹仁虎有《七十二候考》;南宋夏珪有《七十二候图》;明顾德基有《咏七十二候诗》,清汪退谷有《月令七十二候诗》、马国瀚有《月令七十二候诗自注》、常增有《和谷人先生七十二候诗》;乾隆皇帝有《御书月令七十二候诗帖》,清宫藏有《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集锦墨》;晚清荣宝斋刻有刘锡玲指画《七十二候笺谱》;另有明何雪渔为代表之《七十二候印谱》。七十二候遂渐成丰富而多元之月令物候文化。余近年亦撰有《月令沈阳七十二候咏》与《七十二候花信咏》,着力研究七十二候文化,并策划建成七十二候篆刻碑林。
七十二候篆刻碑林取蒲河源头自然石七十二方,石上篆刻源自明金石家何雪渔《七十二候印谱》,为清初周亮工烟云楼旧藏。印文记全年七十二候,每候刻成一印,共成七十二印,按时序物候排列成林。将中国独有之节气物候入印刻石,实为国粹,殊为难得。元宝山“七十二候篆刻碑林”更为海内独有,乃华夏之奇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