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十年再相“会” 沈阳城市建设规划日新月异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04版:聚焦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术对话会。

  开幕式当天与会嘉宾作主旨报告。

  大会期间沈阳市建设成果展示同步进行。

  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首次在沈阳举办。弹指一挥间,这十年,沈阳全面贯彻“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目标,持续完善规划体系、有序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城市治理,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

  8月30日,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开幕。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规划的价值与作为”,是国内规划领域影响力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将举办4个青年专场、20场专题会议、7场学术对话、34场学术研讨会等平行会议,以及相关主题展示、自助学术调研等活动,集中探讨规划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体现与实践作为。

  01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

  让城市规划下探到“街角尺度”

  在从快速增长转向以存量为主的转型阶段,沈阳的城市建设与治理应把“品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孙一民表示,沈阳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独特的气候与自然条件,需以更细的触角统筹推进规划与治理。他强调,应“自上而下理解城市,自下而上解决问题”。城市发展并非放慢脚步,而是从细节与根基做起——无数细微环节的叠加,才构成高质量的整体提升。

  孙一民曾在东北求学十年,对东北城市有着特殊情感。针对沈阳的实际,他提出,要更深入地研究本地气候特征与工程技术边界,系统推进节能与韧性建设。沈阳山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冬雪与夏热并存,只有把这些气候与环境要素纳入规划、建设和运维的全链条,才能形成高品质的空间与生活场景,释放城市潜力。

  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进程中,规划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孙一民指出,规划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蓝图,而是一项从根基和细节落地的系统工程。与过去为适应发展速度而采用较粗颗粒度的规划不同,当下应以更小颗粒度回应需求,让规划下探到工程技术、民生服务与“街角尺度”,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提升治理效能与空间品质。规划的核心地位不变,但方法与尺度需要更精细、更贴近生活,为沈阳在转型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尹稚:

  加强“制度变革+科技创新”

  在沈阳,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以内涵、以存量为主的更新。尹稚告诉记者,规划已不再是“画图”,而是深入社会经济网络、与城市治理密切协同的实践。规划师需要下基层,开展陪伴式工作,解决实事,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他强调,以人为核心,在“有人”的存量空间中重组动力与资源,搭建和运营贴近民生的美好场景。

  尹稚认为,沈阳工业底子厚,工业文明与工人阶层的守纪守时等文化传承都在。他建议沈阳的突破口在“制度变革+科技创新”与治理效能提升,特别是AI与数字化,以及老城区更新。他认为,城市更新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必须做到市场认可、吸纳社会资本、居民自愿参与并有获得感。

  A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人民城市建设

  2023年2月,《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唯一的国家级都市圈。市城乡建设局建设规划处处长徐宏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沈阳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在交通网络完善、老旧小区改造、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引领国家级沈阳都市圈发展。

  着力优化现代化 | 城市体系 |

  多年来,通过实施京沈高铁、沈白高铁、沈康高速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完善了“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和“三环九射多联络”高速公路网。京沈高铁开通后,北京至沈阳的行程时间缩短至2.5小时。目前,正在全力推动桃仙机场二跑道、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尽快实施。

  建设富有活力的 | 创新城市 | 

  针对老城区,通过“小切口、微更新”,提升太原街、老北市、西塔街这些耳熟能详的老旧商圈品质,再次焕发区域新活力。针对新城区,规划建设35个核心发展板块,打造浑南科技城、中德产业园等高新产业聚合区,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等滨水特色功能区,临空经济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等对外开放融合区。

  建设舒适便利的 | 宜居城市 | 

  围绕人民城市理念,改造了1723个老旧小区,2024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沈阳召开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会。加快建设城市交通体系,建成6条地铁线路、204公里,快速路里程388公里;在老城区更新街路190公里,改造背街小巷837条。

  建设绿色低碳的 | 美丽城市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造辽河、浑河、蒲河、运河水系生态廊道,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高品质滨水生活新空间;围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双运之城”,将冰雪运动打造成为沈阳新名片;围绕街边、街角、街心建设口袋公园3184座。

  建设安全可靠的 | 韧性城市 |

  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建设韧性城市。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累计改造燃气、供水、排水等各类老旧管线5381公里,完成约3万公里燃气、供水、排水等各类管网和612座桥梁、隧道的普查,安装燃气智能远传报警器约320万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约46%建成区达到20年一遇以上内涝防治标准。

  建设崇德向善的 | 文明城市 | 

  围绕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提升沈阳方城、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改扩建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更新改造中国工业博物馆、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等一批工业遗存活化项目。

  建设便捷高效的 | 智慧城市 |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开展“十大行动”,修订并完善行业标准和工作导则,以“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城市洁化、序化、绿化、亮化水平。沈阳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先后5次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会议上进行交流分享,“一委一办一平台”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获得全国首批推广,努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B

  明确“东北亚国际化

  中心城市”战略定位

  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毛立红告诉记者,这十年,沈阳构建了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的城市发展布局,全面呈现“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与实施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共经历五轮总体规划演进。从1956版定位“重工业城市”,到1979版明确“省会、交通枢纽与工业基地”,再到1996版首次提出“跨河发展”,以及2011版构建“一主四副多中心”格局,城市规划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新一轮

  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的 核心内容方面

  202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规划在延续辽宁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基础上,新增“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职能,明确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功能。

  在协同推进

  三大规划编制方面

  本轮规划创新采用“三规同编”机制,实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规划协同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塑造“文韵盛京、绿水屏山”的城市意象,城市更新规划则通过五大行动推动城市复兴与品质提升。

  在优化

  城市体系方面

  沈阳积极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格局,引领国家级沈阳都市圈建设。市域层面形成“北美南秀、东山西水”的生态经济布局,中心城区则聚焦“一主三副、一河两岸”结构和35个核心板块建设。

  在系统推进

  “六个建设”方面

  创新城市建设以空间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统筹产业布局与功能融合。宜居城市着力公园体系、生活圈服务和交通枢纽建设。美丽城市构建“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生态格局,统筹生态治理与低碳发展。韧性城市重点加强防洪防涝体系和生命线工程。文明城市突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风貌管控。智慧城市依托“一张图”平台,推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

  毛立红告诉记者,目前沈阳已出台《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明确“一枢纽、四中心”目标和22个专项行动。沈阳将继续贯彻国家战略要求,有序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振兴的沈阳篇章。

  《公园城市指数(2024)》发布

  沈阳综合得分 位列东北地区36城之首

  在本届规划年会开幕式上,《公园城市指数(2024)》正式发布。其中,沈阳市在指数连续评估中,综合表现持续领跑东北地区,在多方面表现位于区域前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作为发布人,正式揭晓了《公园城市指数(2024)》。公园城市指数所构建的“1-5-15”的框架体系,高度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涵盖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卓越优秀城市聚集在东部沿海及长江经济带,提档升级城市多为中小城市,逐渐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东北地区是全国进步幅度最大的区域,其中88%的城市得分实现提升,牡丹江市、伊春市等增长带动区域整体提升效果显著。在指数评比中,沈阳市综合得分位列东北地区36城之首,高出区域平均值14%,特别是在人气活力、开放包容等指数上表现突出。

  公园城市指数致力于公园城市经验提炼和理念推广,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自主创新的一套更温和、更包容的新型学术成果和公共技术产品,可对每座城市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城市自身的长项和短板。去年,《公园城市指数(2023)》首次实现全国337个地级以上行政区评估结果全覆盖。

  沈阳之变与中国之治

  ——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杨保军

  历史的回声,总在重要的时间点鸣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前不久刚刚落幕,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紧随其后发布,一幅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城市现代化新图景徐徐铺展。

  城市何为、为谁而建、如何而治?答案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中书写。

  十年一遇的巧合,见证城市的进步。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再次回到沈阳,回到这座曾以工业闻名、今以创新立城的城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杨保军对记者表示,“十年前年会在沈阳,我们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十年后再回沈阳,又一次在新的起点上对标中央部署。这不仅是巧合,更是坐标。沈阳这十年的‘蝶变’,看得见、摸得着,也汇入了国家大势之中。”

  把机遇变成胜势,把规划变成项目

  记者:这次年会落地沈阳,您如何看待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杨保军:看中国发展格局,像一颗钻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珠三角与中原城市群构成五个支点。但若不让东北、西北托举起相应的国家中心城市,版图就不完美。从统筹发展与安全出发,东北地区必须有一座承载国家战略功能的中心城市崛起。综合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才禀赋、对外通道等因素,非沈阳莫属。事实也在印证——在东北整体人口净流出背景下,沈阳逆势增长,势能渐聚。

  沈阳被定位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这既是国家重托,也是时代机遇。这十年,沈阳产业提质增效、科创平台加速发展、老旧街区和老厂区更新赋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国际化场馆设施完善……现在,我们要把机遇变成胜势,把定位变成能力,把规划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产出。认准方向、锚定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城市规划要答好“价值、作为、融合之问”

  记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规划行业要在哪些方面实现转型突破?

  杨保军:要回答好三道“必答题”。

  第一是价值之问。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规划必须以人民为中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最高检验标准。无论是“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完整社区,还是营造儿童友好与适老化空间、守住安全底线、治理“城市病”,都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大公约数。

  第二是作为之问。规划不是“画完就完”,而是“画了就干”。面对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和安全底线等任务,规划要实现实施赋能。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研判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要强化全过程管理和全周期治理,把蓝图变成施工图,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第三是融合之问。规划的核心在于统筹协调、促进融合。要用好规划平台,推动多部门协同、多任务协调、多专业协作、多目标实现。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要把政府、社会、市场与居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共建共治共享”在规划端先落位、在实施中见实效。

  记者:青年规划师在这场转型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杨保军:青年就是新鲜血液、新思维、新动力。他们框框少、反应快、敢想敢干,最能拥抱新技术、最愿直面新问题。我们专设青年舞台,就是想听到他们的希望与呼声,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角、转型的先手,让行业的未来在他们手中蓬勃生长。

  让人民满意是检验规划与建设的最大标尺

  记者:您一直强调人民城市理念。沈阳该如何让“人民满意”落到实处?

  杨保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比如,聚焦“一老一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口袋公园与补绿留白、社区应急韧性提升等,建立从规划、建设到运维的全周期闭环;用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识别群众高频诉求与空间短板;突出微改造、微更新,用小切口撬动大变化,把精细治理做到“家门口”。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一切规划与建设的最大标尺。

  答好人民之问,答好时代之问,答好实践之问。十年再相会,中国城市规划将再次以沈阳为起点,以人民为本色,把蓝图绘在大地上,把幸福写进日常里。

  本版稿件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文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