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2月25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9月1日设立为“沈阳工匠日”。自此,9月1日这一天,为沈阳这座工业重镇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成为城市致敬技能、崇尚匠心的特殊符号。
连日来,本报联合市总工会,探访李志强、洪家光、方文墨三位扎根沈阳的大国工匠,探寻他们数十年坚守深耕领域、以创新突破攻克难题的奋斗轨迹,看他们如何用“工匠之光”标定城市价值坐标,怎样以躬身实践为“沈阳工匠日”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在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个体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更能读懂一座城市对“技能成才”路径的生动践行。“沈阳工匠日”的设立,既是对三位大国工匠及千万技能人才的崇高致敬,更是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当9月1日这一天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工匠精神便不再是星月之辉,而成为全城共守的信仰;当“尊重技能、崇尚匠心”融入城市血脉,“沈阳工匠日”也不再是单一的纪念日,而是一场薪火相传、永不停歇的“精神接力赛”。
本版图片王雁摄
弘扬工匠精神
铸就大国重器
——访大国工匠、中国航发黎明高级技师李志强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李志强班”首任班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诸多荣誉。长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装配生产工作,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志强锁片钳”“李志强锁刻刀”,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他推行的“倒班操作法”,在人员数量不变、装配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了生产效率。
9月1日,沈阳将迎来首个“工匠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李志强回忆起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李志强班”职工的回信,依然激动不已,他说:“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我们点亮前行航标,也为弘扬工匠精神注入了磅礴动力。”
为工匠提供舞台 筑牢人才根基
“沈阳设立‘工匠日’,以城之名,致敬工匠,意义非凡。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沈阳此举彰显了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度尊崇,凸显了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不仅是为沈阳工匠提供舞台,更是为沈阳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凝聚技能人才力量,为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筑牢人才根基。”谈及设立“沈阳工匠日”的意义,李志强深有感慨。
“对中国航发黎明及众多沈阳企业而言,‘工匠日’能有效激发职工敬业、创新活力。我们肩负着打造航空发动机这一‘国之重器’的重任,在精密的装配工作中,‘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不可或缺。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我们能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以更强实力迎接挑战。”李志强进一步阐述了“工匠日”对行业及企业的促进作用。
“我从事装配工作40余年,见证多型产品诞生,它们恰似我的‘匠心’印记。每一次成功交付,都让我体会到保家卫国的自豪,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支撑——执着专注,为祖国蓝天事业倾注心血。”作为坚守装配工作40多年的一线职工,李志强更能直观感受“工匠日”对于每位员工的意义。
培养更多青年工匠 回报城市期待
“值此沈阳振兴关键阶段,我们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将与‘李志强班’一起努力,争当质量、创新、安全先锋,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为中国飞机打造更加强劲‘中国心’。并且,借‘工匠日’契机,建议全市通过学习交流活动,分享成果经验,营造争先氛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沈阳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的摇篮。”李志强说。
“感谢沈阳给予工匠这份荣誉,我们也将以实际行动回报城市期待。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我们将培养更多洪家光、栗生锐式的青年工匠,探索‘双师型’人才培育之路,传承绝技,助力更多年轻职工实现技能飞跃。”李志强进一步表示。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我的坚守。未来,我与团队将继续践行工匠精神,把航空报国之志融入日常工作,为沈阳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谈及未来,李志强坚定地说。
本报特约记者 刘国栋
设立“工匠日” 是迈向制造强市的战略选择
——访大国工匠、中国航发黎明首席技师洪家光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叶片加工厂车工、高级制造工程师、首席技师,中共二十大代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60余项殊荣。他攻克金刚石滚轮成型面加工难题,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累计完成200余项技术革新,解决300余项技术难题,带领团队获30余项国家专利,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创人。
“两年前,省政协会议上,来自沈阳企业生产一线的政协委员提出了设立‘沈阳工匠日’的提案。如今,梦想终于照进现实。”作为省政协委员和工会代表,洪家光参与了沈阳设立“工匠日”的多次讨论与座谈。在他看来,沈阳选择在2025年首次设立“工匠日”绝非偶然,这是城市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发出的“人才宣言”,是沈阳迈向制造强市的战略选择。
设立“工匠日”是恰逢其时的振兴强音
上世纪90年代,洪家光刚进厂时沈阳制造业正处于低谷,企业订单稀缺、设备老化,还有工友改行离开。如今,随着沈阳全力推进21条重点产业链建设,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强势崛起,“工匠日”的设立恰如一场及时雨。洪家光说:“它让产业工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让‘手握技能’成为骄傲。现在年轻人入职,看到的是智能化生产线、现代化厂房,更能直观感受到‘技能改变命运’的力量。”
在洪家光眼中,“工匠日”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节日。“对企业来说,这是留住高技能人才的‘定心丸’;对城市来说,是夯实制造业根基的‘强心剂’;对千万产业工人来说,是职业荣誉感的‘加冕礼’。”他举例说,如今公司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使用,更需要“懂技术、会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的加入。“工匠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在沈阳做工匠,有奔头、有价值、有未来。
匠心就是对“大国重器”的极致敬畏
谈及自己的成长之路,洪家光总会想起儿时的那份悸动。8岁时,他第一次走进村里新建的工厂,听着机器巨大的轰鸣声,看到工人师傅把粗糙的毛坯变成精致的零件……小小的心灵被深深震撼。这份初心,让他初中毕业后毅然选择了黎明技工学校,并以优异成绩考取车工专业。从小就热爱蓝天,喜欢飞机的他告诉记者:“我当时就想,学好一门手艺,我也能为航空事业出份力。”
工匠到底是什么?洪家光指着工作台上的航空发动机模型回答:“对我而言,匠心就是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的极致敬畏。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哪怕极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我们加工的每一个叶片,都容不得半点瑕疵——这就是‘匠心’最直观的体现。”
如今,洪家光对工匠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深意,他说:“新时代的工匠,不能只埋头干活,还要会创新、善传承。”他牵头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了“传帮带”的平台,“我们不仅教年轻人加工技艺,更教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加工一个叶片,要知道设计原理、掌握工艺逻辑,这样才能在创新时‘有底气地大胆尝试’。”
对于即将到来的“沈阳工匠日”,洪家光充满期待,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希望这个节日,能成为技能交流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工匠们展示技艺、分享经验;也能成为年轻人的‘逐梦舞台’,让他们看到‘匠心传承’的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主任记者 封葑 实习生 袁怡
用“文墨精度” 为城市发展注入匠心动能
——访大国工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方文墨班”班长。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100余项荣誉,是国家级“方文墨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以自己名字命名了行业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和优秀青年代表在2013年5月4日和2016年4月26日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沈阳工匠日’的设立,是对基层一线产业工人的一针助力剂,是对我们产业工人的认可与肯定,会极大激发大家的干劲和信心。”谈及沈阳将9月1日定为“工匠日”,方文墨感慨万分。曾经,工人是学历低下、干着傻大黑粗工作的代名词。而今,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让他深刻体会到国家对产业工人的重视与尊重。
他以“文墨精度”诠释大国工匠精神
方文墨的工作是为国产重型歼击机做精密加工。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只有把每一个零件做到极致,把每一个装配过程做到完美,才能保证试飞安全。
方文墨是一名钳工。钳工是当前机械加工领域中仍大量依赖手工操作的工种之一,对从业者的手法精准度和技艺熟练度要求极高。方文墨的工作台上放着一把锉刀,那是2000年他进入沈飞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时,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是当年国内能买到的最好的锉刀,妈妈希望他拿着最顶尖的工具,练就最高超的技能,报效祖国。
如今,他用“0.00068毫米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定义了大国工匠的价值,书写着守卫蓝天、强军报国的壮丽诗篇。
工匠精神的传承为城市发展持续助力
现在全国共有112位大国工匠,其中有三位来自沈阳市,方文墨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是一座劳模荟萃、工匠辈出的光荣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各级劳动模范。赵国有、马恒昌、尉凤英、李志强、洪家光……一代代产业工人在匠心传承中,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从“一五”老工业基地的打磨,到新时代“智造”的崛起,沈阳已经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城市,也是航空航天等重要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像方文墨这样的工匠在城市各个产业的集群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技术技能为沈阳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方文墨班”和“方文墨工作室”。在完成本职生产任务的同时,方文墨带领班组和工作室的成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现在,他的徒弟中有4人曾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的冠军,13人次获辽宁省冠军,26人次获沈阳市冠军。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薪火相传。
在方文墨看来,产业工人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专业设计人员的设计转化为实物的实践者。他希望,随着“沈阳工匠日”的设立,产业工人的元素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文化当中,为这座城市的工业文明增添更厚重的色彩。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