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娜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辽沈大地红色文化熠熠生辉,辽宁的红色“六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鲜活的载体。当代大学生身为青年力量的代表,肩负着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使者”的使命责任,探索由大学生主导的创新传播路径,把红色故事转化为国际话语,这是达成文化传承以及跨文化对话的关键所在。
夯实理论根基
筑牢红色文化自信
作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构建系统化的理论认知体系,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辽宁的红色“六地”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更凝聚着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大学生要夯实理论基础,就需要系统研读像《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这类政策文本,精准把握“打造国内关键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充分认识辽宁红色文化在全国红色遗产体系中的独特意义,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课程建设。只有在学理层面清晰阐述辽宁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才能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实现“有理有据、自信从容”的话语表达,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青年力量。
创新传播载体
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有必要依托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手段,构建具有多元化特征、面向年轻群体的国际传播载体。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的要求,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辽宁地区在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已探索形成“科技+文化”的融合路径,例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推出的“漫步六地”数字多媒体体验区;通过VR/AR技术对辽沈战役历史场景进行沉浸式重构,为传播载体创新提供了实践范本。
大学生可借鉴此类经验,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融合的传播矩阵。在线上传播层面,可依托抖音、B站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多语种短视频内容体系。在线下实践方面,要积极探寻“红色+非遗”的创新路径,把非遗技艺与红色故事主题结合起来,开发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场景化展示。这种载体创新实践,可把抽象的红色精神内核转变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情感化传递以及价值认同建构。
投身实践育人
争做中国故事青春讲述者
实践是检验红色文化传播成效的根本途径。教育部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辽宁拥有2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天然课堂”。
大学生身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可主动与地方红色资源实现对接,踊跃参与校地协同项目,辽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所组织开展的“红色研学巡讲”活动,已经覆盖了全省的14个市,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中小学、社区以及国际学校等场所,凭借“00后”特有的视角对红色叙事进行重构,让红色文化更贴近不同的受众群体。这种“场馆+高校+社区”的联动模式,强化了红色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又帮助大学生积累跨群体沟通的经验。依托辽宁省“十四五”规划中“红色旅游+”工程,大学生积极开展“重走辽宁六地”研学实践活动。这种“行走的红色课堂”创新模式,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结 语
当代大学生作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其创新实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总书记曾勉励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并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这些重要论述为大学生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创新国际传播范式提供了根本指引,激励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以青春力量推动红色文化全球化传播。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多语种全覆盖辽宁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研究”(2025lslybwzzkt-1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