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吴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沈阳作为抗战起点与重要历史现场,承载着从屈辱到抗争、从觉醒到胜利的完整记忆链。沈阳的红色遗迹不仅记录了民族的伤痛,更彰显了英雄城市的抗争精神与自强内核。沈阳市应深入挖掘抗战文化红色资源,充分阐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沈阳的价值,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英雄城市”品牌,传递着不朽的英雄精神内核。
沈阳红色遗迹传递的英雄精神内核——在屈辱中觉醒、在抗争中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沈阳是一片承载了无数可歌可泣故事的红色热土,沈阳的抗战遗址,穿起了中华民族在屈辱中觉醒、在抗争中自强的抗战过程,这些遗迹遗址,是沈阳抗战历史的物质载体,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大营营房旧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这些场馆见证了沈阳的抗战历史所具有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饱和度与完整度。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北大营营房旧址,见证了东北军在此打响抗战第一枪,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侵略的重要见证。“中国抗战第一声”《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从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发出,让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在第一时间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审判日本战犯:凝结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成果。从1931年9月18日抗争起始到1945年9月6日沈阳光复,再到1956年审判最后一批日本战犯,沈阳便是这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缩影。而这些抗战遗址,就是最真实的见证。
沈阳抗战遗址体现了鲜明的英雄精神特质
从民族反侵略和国际反法西斯的双重视角看,沈阳人民抗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能体现中国抗战的完整性,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具特色的篇章。沈阳的抗战遗址,体现了时空闭环的唯一性。以九一八事变为原点,以审判日本战犯为终点的完整历史周期,形成中国近代史最完整的“屈辱到胜利”的完整链条。
这些遗址,相融相生、相辅相成,构成了沈阳在中国抗战中的独特符号,也奠定了沈阳在中国抗战起点地位。作为中国抗战的起始点,沈阳上空响彻着战火硝烟中的战鼓与呐喊、充满了不屈人民的愤懑与抗争、演进出伟大战争的动力与丰碑。在中国抗战前六年,以沈阳为中心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此期间,沈阳人民充分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抗战文化是沈阳英雄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沈阳抗战遗址体现了鲜明的英雄精神特质,深刻阐释沈阳英雄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重要载体,我们要不断填补和完善沈阳抗战历史文化“拼图”,守护红色文脉。让抗战历史“活”起来,让其成为城市精神的最好寄托。
沈阳抗战文化资源的当代叙事方式重构——推动“英雄城市”品牌塑造
首先,加大对遗迹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散存党史文物史料收集整理力度,丰富红色馆藏,使英雄文化的历史更加鲜活完整。深入挖掘与整理抗战遗迹资源,包括抗战遗址、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等。通过口述历史与实物征集,抢救性记录历史细节,建立完整的档案数据库。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对“英雄城市”品牌的认同。在中小学拓展课程中,系统增加沈阳红色文化内容。鼓励市民参与红色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红色遗迹,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英雄城市”品牌塑造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锚定城市精神内核,构建价值认同基础。提炼沈阳“英雄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独特魅力,设计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标识,便于记忆和传播。深入研究红色遗迹背后所蕴含的英雄气质精神内核,梳理出沈阳英雄城市的精神谱系,为品牌塑造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第四,多维传播路径优化,实现精准触达。制定统一的品牌传播策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沈阳“英雄城市”品牌传播活动。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发起市民提案征集,将公众智慧纳入城市叙事。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机构、文化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广沈阳“英雄城市”品牌。
第五,数智技术驱动叙事重构。利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在博物馆等地进行三维重建和场景复原,重现沈阳抗战时期的重要场景,建设数据驱动反馈闭环,动态提升品牌效能,策划推出更多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新场景。
沈阳的抗战历史,是民族屈辱与抗争的缩影,更是英雄气质的永恒注脚。红色文化资源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沈阳应充分利用抗战文化资源优势,奋力打造英雄文化名城,担起红色文脉守护之责,扛起赓续英雄精神之任。通过重构的叙事方式,沈阳不仅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英雄城市”品牌,更能将自强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历史从未远去,而英雄的城市,永远在记忆中重生。
【作者单位:沈阳市融媒体宣传创新基地、沈阳城市学院。本文系沈阳市社科联2025年度英雄城市塑造专项课题(syyxcs2025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