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志愿服务暖沈城,文明花开别样红。在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中,沈阳市三个志愿服务典型喜获殊荣——“最美志愿者”高子晴以平凡善举传递温暖力量,“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用专业服务守护历史文脉,“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北苑社区构建邻里互助的温暖共同体。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和他们的动人故事,勾勒出沈阳志愿服务的靓丽风景线,成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沈城的生动实践。
最美志愿者
高子晴的十年志愿路
把“小我”融进乡村与大爱
从国外生活到乡村田埂,从助学课桌到抗灾一线,“90后”高子晴用10年光阴,把志愿服务变成了人生的必修课。放弃国外工作、扎根基层,她的故事里,藏着青春的担当以及对“奉献”最生动的诠释。
把服务种在辽西大地上
2015年5月,受抗美援朝老兵爷爷和军人父母的影响,高子晴毅然辞掉国外工作,拖着行李箱回到国内,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
几个月后,她参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两年期满时没多想,就觉得还有好多事没做完。”她主动把志愿服务期延长一年,带着百余名专业志愿者骨干在乡村“拓荒”。
“一支铅笔乡村助学”让乡村娃握着彩笔写写画画,“东北公益论坛”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需求……3年里,近5万人次被温暖覆盖,万余小时的服务时长,成为她与这片土地的“时间契约”——每一小时都藏着对乡村的承诺。
给困境少年一把“向上的梯”
2021年3月,在辽阳市祁家镇走访时,高子晴遇见了女孩小敏(化名)。“她的母亲行动不便,娘俩只能靠低保金和每年1000元的土地租金生活。”高子晴说,“孩子眼神里有光,不能让苦日子把这光磨灭了。”她当场承诺:每月资助小敏500元,一直资助到小敏上大学。此后,她又主动资助3名困境学生。
高子晴深知“一个人撑不起一片天”,便把孩子们的故事讲给亲朋好友,还发起“心手相连筑梦未来”项目。慢慢地,在她的组织下已结成20余个帮扶对子,累计资助超20万元,28名受助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
在开原市、新宾县的学校里,她常带着支教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给孩子补习功课,讲外面的世界。她常说,既要为他们点亮希望,也要投一颗火种,让“爱”能燎原。
让“志愿红”筑成墙、美成景
2020年疫情期间,高子晴主动请缨,组建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很快,15支应急支队分赴各地,应急、便民、心理疏导……7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同步铺开。3年里,1万余名疫情防控志愿者被她“攒”到一起,66068小时的服务时长里,有他们消杀的背影;8480余万平方米的消杀面积,是用脚步量出来的。那些日子里,辽宁的社区门口、医院旁,“志愿红”成了最安心的颜色。
志愿服务的脚步从不停歇。2024年春运,她组织6750余名志愿者建起14支应急志愿者队伍,在“暖冬行动”中服务72000余小时;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15766名志愿者走进1041个社区,628场线上线下宣讲让“志愿红”铺满街巷;“公益项目进网格”活动中,1431场“青春爱眼 光明行动”为59566名群众查眼病、送指导;她还推进《辽宁省注册志愿者证》申领,让持证志愿者都有了32.8万元专项保险。
把“小家”的暖分给“大家”
2021年7月,河南发生汛情的消息铺天盖地,看着泡在洪水里的村庄,她跟家人商量:“婚礼先缓缓,钱捐了吧。”就这样,筹备婚礼的15万元,转头变成了给受灾群众的米面、药品。她又紧锣密鼓地筹物资,最后带着140余万元的医疗、生活物资直奔河南。
2024年葫芦岛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她带着近2万元生活物资往灾区赶。杨树湾子乡石洞子村通讯断了、路冲毁了,她就带着志愿者徒步几小时送物资,脚底都磨出了泡。她笑着说:“累到快吐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那一次,她筹来70余万元物资,组织数百名志愿者,还协调了发电机、救援艇。
10年志愿路,她发起30余个项目,服务近7万人次,家里捐了30余万元,也收获了“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个人奖”“辽宁好人”“辽宁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辽宁向上向善好青年”“辽宁省好军嫂”等荣誉称号。
眼下,高子晴仍在为志愿服务活动忙碌。当记者问她:“这些年坚持的动力是什么?”她沉默了一会,眼里闪着光,就像当年决定回国时一样,像第一次给小敏塞钱时一样,像在寒风里站成“志愿红”时一样——那是把“小我”融进“大我”的光,暖得很。她一脸认真地说:“我常被感动,那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凝聚力,是一种向心向善的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温情满宫阙 笑脸映古城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红墙黄瓦间,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并非专业的文博研究者,却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物如数家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因共同的热爱与责任汇聚于此,成为连接四百年古老宫阙与世界各地游客的一座桥梁……他们,就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11年的默默奉献,近27万小时的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00张面带微笑的面孔,让他们在2024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以故宫为家,做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1216个小时,这是66岁志愿者赵桐森2024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完成的志愿服务时长。“我家就住在小西门里,小的时候就是在故宫边长大的,所以我对故宫有着很深的感情。”2019年,退休后的赵桐森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我想在这里守护历史,守护家园。”赵桐森的话也道出了团队的心声。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苏阳告诉记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4年,始终以馆藏文化资源为传播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服务信念,致力于讲好家乡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成为博物院社会宣传、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由最初的500名增加至800名,由成人志愿者、小志愿者及合作院校的校园志愿者组成,年龄段覆盖10岁至65岁。截至2025年6月,11年间沈阳故宫志愿者团队共计完成了79678人次、269264小时服务。
近年来,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屡获殊荣,先后获得辽宁省“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优秀项目奖、沈阳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沈阳市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以及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荣誉。
与奉献为伴,做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即将升入高三的丁之乔,这个暑假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完成了7次志愿服务。丁之乔是8岁加入沈阳故宫博物院小志愿者团队的,9年的时光让她收获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良好的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收获着她对这座城市更深沉的爱与了解。
丁之乔的妈妈鲁玉莹也在女儿的影响下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来。“我是2017年陪着女儿参加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年的陪伴让我觉得这件事情太美好了,于是我就在2018年加入到团队中来。”鲁玉莹说,“尽管每一次志愿服务回家之后都很疲惫,但是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会瞬间冲淡疲惫。我们母女在志愿服务中一起成长,一起丰富自己,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们会一直携手走下去。”
沈阳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部长徐璐璐告诉记者,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志愿者始终坚守岗位,用亲切的笑容和真挚的热情帮助每一位观众,而观众的一句肯定就是他们坚持志愿服务最大的动力。除馆内日常服务外,志愿者也参与到社教活动当中,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责任担当为那一抹红书写最亮的底色。
为文旅助力,做城市形象的推介者
暑假里,在人头攒动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崇政殿前,127中学的张偌溪正声情并茂地为游客们讲解。“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想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想要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样的成长才是快乐而充实的。”张偌溪说。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参与志愿服务7年,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副校长崔钧最难忘的是给西藏安多的孩子们讲解。站在关雎宫前,听到他们大声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一刻她突然懂得了志愿服务参与文化传承的真意。
在沈阳故宫的各大展区,志愿者身着红色马甲、佩戴志愿者工牌,他们不仅为游客带来生动的文化解说,帮助游客深入了解沈阳故宫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还积极倡导文明旅游行为,做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助力沈阳文旅融合发展。
下一步,沈阳故宫博物院将持续深耕志愿服务领域,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立足沈阳故宫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创新志愿服务项目;致力于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让更多人通过志愿服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推动全省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盖云飞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北苑社区的蜕变密码
2790名志愿者共同守护“幸福苑”
“从‘黄土坡’到‘幸福苑’,住在北苑社区真享福!”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北苑社区的王女士细数身边变化:曾经周边是黄土坡,没路灯、不通公交;如今街角公园随处可见,路灯明亮,公交便利,下楼能吃饭、看病,幸福感十足。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从居民需求出发组建服务队,推动治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每栋楼都有楼长、志愿者
14号楼楼长李永是一位七旬老党员,“左邻右舍”微信群里有消息,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应。今年春节,他帮独居老人贴春联、挨户装燃气报警器,带领水暖师傅为残障人士清理暖气污水,用点滴服务赢得认可。如今社区52栋高层住宅,每栋都有楼长和志愿者,大家像“石榴籽”般凝聚,共建“大爱北苑”。
为统筹志愿者力量,社区构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整合党建、综治“一张网”,将执法力量、民生部门及保障企业编入网格,实现同网共治。
孙进技校师生每周四来社区开展义剪,面向居民开展服务。社区邀请企业成立手工坊,让老人既能聊天解闷,又能动手赚零花钱。为解决志愿服务“短期化”问题,社区建立长效机制,将“两企三新”组织党员负责人纳入大党委兼职委员,与31家共建单位签协议,形成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由共建单位认领便民集市等16个项目,织密社区志愿服务网。
急难愁盼就找志愿服务队
3号楼一位独居老人患有糖尿病综合征,视力模糊、双腿无力。一次上门探望,志愿者发现屋内堆满脏衣物和垃圾。追问之下,老人才说:“不想给大家添麻烦,其实我过年后就下不了楼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当即入户打扫,为老人剪指甲、洗衣服,让屋子焕然一新。
为解决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等问题,社区成立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同时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叮嘱独居老人用火用气安全,巡查重点场所、消防通道、充电桩及电动自行车停放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冬季暖气漏水、燃气故障时有发生,安居家政志愿服务队常常接到求助。一次,25号楼10层走廊漏水,队长徐斌立即召集队员舀水、堵漏、拖地,同步通知承租人尽快维修。这支300余人的服务队24小时在线,面对微信群的求助信息,总能快速响应,及时提供修锁、家电维修等服务,年服务达3000余次。
志愿服务既解民难又传温情,目前北苑社区已组建7支服务队,2790名志愿者共同守护居民幸福。
“关键小事”是“头等大事”
楼长们日常挨家收集诉求,将“健身器材不够”“缺乘凉处”“水质差、常停水”等问题及时反馈给社区,社区第一时间处理。很快,健身器材增多,石桌石凳凉亭添置到位,公告栏定期张贴水质报告,提前发布停水通知。社区党委书记纪丹表示,通过定期问卷调查、楼长收集意见,线上线下结合解决难题,社区坚持做到群众点单、社区接单,根据“问题清单”,写好“幸福账单”。
北苑社区老年人口约占45%,吃饭和看病是居民关注的焦点。社区引进卫生服务站,让老人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家庭医生”看诊,基本实现了健康档案“一人一档”。社区还免费量血压、测血氧,每周义诊,让老人及时掌握身体状况。社区老人感慨:“年纪大了出门难,现在下楼就能免费检查,太方便了。”
独居老人做饭有隐患且吃力,社区迅速开办食堂,采取“配餐+聚餐+百家宴”模式,提供11元起的“长者套餐”。针对老年病,还推出了“痛风套餐”“高血压套餐”等科学配餐,为失能、残疾和高龄老人免费送餐上门。截至目前,食堂已帮扶523位困难老人,解决了近3000人的就餐问题,正在逐步实现社区品质养老。
从“黄土坡”到公园环绕,从矛盾纠纷到邻里和谐,北苑社区的变迁,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志愿服务带来的人心凝聚。居民的幸福感,正在社区的每个角落悄然生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