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荣
一个伤者,在呻吟得没有希望的时候,他竟唱起歌来。这歌俨然是一条燃烧的火柴,抛在了有毛绒的毡上,一块石头投到安宁的水里……传染了所有的伤者。即是睡在地上没有着伤的队员们,也被这歌声缠裹住。起始还是迷蒙、模糊的,在半睡里接受着感动,接着他们竟是跳起来踏着拍子合唱起来:
……
弟兄们死了,被人割了头;
被敌人穿透了胸!
活着的弟兄,要纪念他们,他们作了斗争的牺牲!
世界上,惟有为解脱奴隶的运命,才是伟大的斗争;
惟有,作了自己弟兄们的先锋,才是铁的英雄!
才是伟大的牺牲!
弟兄们忍耐着艰苦!
弟兄们忍耐着创痛,
不忍耐没有成功;
不流血怎能解脱奴隶的运命,
在地狱的人们,不会有天降的光明!
只有不断的忍耐,不断的斗争……
饥寒交迫的弟兄们……
……
铁鹰队长脸上轻轻地挂了两条感动的泪流!他底眼也还是笑着。歌声和呻叫声一样击打他。在这歌声里面,他寻到了力的源泉。在月光的昏暗里,他又轻轻地将这泪痕拭了去。
——摘自《八月的乡村》
萧军(原名刘鸿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其早期经历与沈阳密切相关,这座城市堪称他思想启蒙与文学起步的关键之地。在沈阳期间,他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并亲身经历了九一八事变,目睹军阀统治与民族危难的现实。与此同时,他接触中共地下党员与进步书刊,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渐从一名青年军官转变成为以笔为枪、关注民族命运的作家。沈阳不仅是萧军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是他抗日意识与文学情怀萌发的重要土壤。尽管他后来活跃于哈尔滨、上海、延安等地,但沈阳的生活经历为其代表作《八月的乡村》等作品奠定了深厚的情感与现实基础。
1935年夏秋之间,在鲁迅先生支持下,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以“奴隶丛书”之名在上海出版。这两部书是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愤怒的吼声,是中国反映抗日斗争题材文学作品的隆重问世,震惊了文坛。
一
鲁迅在《八月的乡村》的序言中评价这部书是当时抗日文苑中可喜的成果,“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作者的心血与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莪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地在读者面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分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见的,也是有所得的。”因为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无法征服的。
《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的战斗活动,着重表现了这支队伍在血泊中成长的历程。小说写这支游击队在知识分子出身的队长萧明带领下,从兴隆店儿奔向九支队司令部所在地王家堡子,一路上跋山涉水,忍饥挨饿,不断同周遭的敌人搏斗,牺牲了两位战友,终于与支队司令部会合。紧接着写支队司令陈柱采取避免与大举进攻的敌优势兵力正面作战的游击战术,带领部队转移,在行军过程中攻占地主庄园,袭击敌人队伍,机智、灵活、顽强地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最后又从龙爪岗出发,向东安挺进、一路上红旗招展,高唱《国际歌》去迎接新的战斗。
小说中,萧军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揭露了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奸掠,无恶不作。在无情揭示敌人罪恶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顽强精神,通过这支游击队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的浴血奋战。通过陈柱司令、“铁鹰”队长和在敌人凌辱下觉醒起来的李大嫂等形象,真实表现了东北人民保家卫国,团结抗日要求,表现中国人民在外族入侵时的不屈性格、坚韧顽强斗争意志和必胜信念,揭示出在抗日斗争中“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深刻主题。
二
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萧军是从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走出的作家。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12日生于辽西义县沈家台镇下连碾盘沟村。他读过私塾,小学,崇尚江湖好汉侠义行为,还拜到一位老江湖艺人的名下学习武艺。1925年,萧军18岁时,到吉林城陆军三十四团骑兵营里当了骑兵。次年,他考入沈阳的东北陆军讲武堂。1930年春,在炮兵科第十期第三学期临近结业前夕,因为替同学打抱不平,反抗步兵教练的辱骂,竟被学校开除了。他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来到昌图陆军二十四旅当了几个月的见习尉官。直到九一八事变前,萧军基本上都是“武学”生涯。
应该说,读讲武堂时期,也是萧军从“武学”向“文学”发展的转折期。他熟悉了辽宁老乡方靖远(方未艾),这位台安人思想进步,后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启发下,萧军开始如饥似渴地读新文学,喜欢上鲁迅的《野草》,与新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29年5月,他在沈阳的《盛京日报》上以驼颜三郎的笔名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懦……》,作品以揭露军营中残害士兵的暴行为主题,素材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
九一八事变当晚,萧军正在沈阳,在十九日清晨,他亲眼目睹了满城腥风血雨的惨象,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萧军像一头困兽陷入愤懑,想寻找出路。
不久后,讲武堂一位老同学找到他,捎来了方靖远给他的信。已担任东北军六十六团二营副营长的方靖远,约他们到吉林舒兰组织抗日义勇军。得此消息,萧军立即赶往舒兰,与该营营长马云刚、副营长方靖远商量举义。但就在方靖远去哈尔滨联络实施计划之时,吉林省已降日的熙洽派人到该营进行了策反。一个月之后,谋划举义的萧军、马云刚等反被叛军押解驱离。
萧军与从哈尔滨归来的方靖远在路上相遇,他们决定到哈尔滨投奔冯占海的抗日部队。在哈尔滨,他们一边在冯占海部队做联络工作,一边与共产党员黄吟秋、金伯阳等一起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1932年除夕前,关东军向哈尔滨发起攻击。萧军、方靖远都来到冯占海抗日武装前沿开展宣传,鼓舞士气。在日伪军强大攻势下,哈尔滨沦陷。冯占海部北撤,萧军与方靖远决定留下来,寻找共产党人投入新的抗日宣传工作。
在艰难的日子里,萧军在《国际协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飘落的樱花》,受到主编裴馨园的赏识,推荐他当上了报社的编辑与专访记者。在这个岗位上,萧军认识了从呼兰县城逃婚出走的“娜拉”萧红,他拯救了这颗濒危的灵魂,并开始了共同生活与创作。这时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至哈尔滨,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在哈尔滨发展起来,他们在地下党办的《夜哨》上发表了一批反映劳苦群众在家乡沦陷后苦难生活的作品,并于1933年10月出版专集《跋涉》,被评论为“东北沦入日本侵略者魔掌的最早的文学创作专集”。
三
当时,他们的朋友黑人(舒群)将共产党领导下磐石游击队的一位领导人傅天飞带到他们面前。傅天飞是舒群的同学,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在发展抗日武装时,将他带到杨佐清创建的磐石游击队,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傅天飞有一份宝贵的“腹稿”——“磐石游击队的史诗”,记述了磐石游击队从举义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有惊天动地的战斗,有可歌可泣的人物和大无畏的精神,他希望舒群能将这“史诗”用文字记载下来。但舒群想到自己是从事秘密工作,可能会给“腹稿”带来湮灭的风险,便把傅天飞介绍给萧军、萧红,希望他们能帮助完成这个作品。
萧军虽然几次想投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但却阴差阳错,都与抗日武装失之交臂,傅天飞的“腹稿”,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萧军很快投入了写作,1933年10月出版的《跋涉》,扉页上刊出了3部作品出版预告,其中就有《八月的乡村》。“每部约6万字,1933年终均脱版”。这部小说据萧军晚年回忆,是“磐石游击队提供的真实材料,加上艺术上的虚构,再加上个人的军队生活体验”。不过,他和萧红流亡青岛后,最后脱稿的《八月的乡村》已达十四五万字。
在日伪政权不断升级对义勇军等抗日武装的围剿同时,也加强了对抗日进步文艺力量的绞杀,抗日斗争环境日趋严峻残酷。1934年春夏之后,舒群、罗烽等先后流亡青岛、上海等地,参加党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联盟。二萧也被白色恐怖所笼罩,这时,已先到达青岛的舒群约他们前去,两人便转道大连搭上“大连丸”前往青岛。
在舒群的帮助下,萧军、萧红与青岛地下党取得了联系,萧军当上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青岛晨报》副刊主编,萧红也担任了《新女性周刊》的编辑,他们住进观象一路一幢石砌小楼里,开始了新的编辑与写作生活。
但是,仅仅过了半年,当萧红完成了《生死场》,萧军刚刚结束《八月的乡村》,青岛地下党遭到毁灭性破坏,高宠与舒群、倪青华夫妇被捕。11月,萧军、萧红在朋友帮助下乘“共同丸”离开青岛,去上海投奔鲁迅先生。
在胡风的帮助下,萧军、萧红在上海很快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安排党员作家叶紫做他们的监护人,参加左联活动。鲁迅先生亲自动手帮助萧军修订《八月的乡村》,并于1935年1月亲笔写了序言。在鲁迅先生全力扶持下,《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先后问世。
《八月的乡村》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的长篇作品,它“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没有回避残酷的生活真实。朴实善良无辜的劳动者被敌人杀害了,唐老疙瘩、李七嫂、崔长胜,甚至李七嫂那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都不能幸免,日本强盗的兽行,实在是灭绝人性,惨不忍睹!书中这些揭露敌人罪行的场景,当年就激起国人对日本侵略者强烈的仇恨。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事实的展列,而是以犀利的笔锋剖析日本侵华的罪恶本质,展示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与爱国主义精神焕发的必然性。
在揭露日军侵华罪恶的背景下,《八月的乡村》热情地歌颂了人民,他以雄浑、遒劲的笔触。勾勒出一批不愿做奴隶的东北人民的英雄群像。小说中的抗日斗争勇士,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党的旗帜下。这些人包括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者陈柱、铁鹰。陈柱作为人民革命军支队司令员,是位成熟的革命者,他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是个可喜的尝试,而整部作品体现了东北人民保家卫国、团结抗日的战斗精神,揭示出“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在当时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作品寄寓着作者对失国流亡的深刻悲恸,萧军写下了自己离开东北踏上青年海岸时“归来了……我的母亲!”的呼唤,也写了在内地一年所感受到的“挣扎、无耻、凌乱”的状况,表现出与闻一多《发现》一样的失望与痛心。《八月的乡村》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爱国青年普遍欢迎,同时,也受到来自一些方面的攻击直至查禁。为此,鲁迅挺身而出,立即撰文维护。左联的作家、评论家也仗义执言,盛赞《八月的乡村》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乔木就著文说:“这部书报告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在神圣的民族战争中谁是先锋,谁是动力,谁是可能的友军,谁是必然的内奸,他已经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
四
有了《八月的乡村》的创作经历,使萧军更坚定了为国家、民族、为广大人民群众写作的信念。他写作更加勤奋,不论写作环境多么艰苦,他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下来,仅1936年至1937年在担任左联刊物《海燕》《文学》等刊物编辑的同时,就出版了《羊》《江上》《绿叶的故事》《涓涓》《十月十五日》等多部作品。以东北大地为背景,写劳苦大众的斗争生活,歌颂他们坚强的性格。从1936年起,萧军还用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篇巨著《第三代》。这部小说共八部,80多万字,倾注了萧军对东北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品。其第一部、第二部1937年在上海发表后,即引起了左翼文坛和评论家的重视。1953年全书完成后,直到1983年才重新出版。这部作品对辛亥革命后辽宁和东北历史、社会、人文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生活气息浓重,地方色彩鲜明,有深广的艺术表现力,为辽宁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
这期间,1948年到1949年,萧军还深入到煤矿体验,体察采煤工人生活,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
萧军这位当年从“武学”转向“文学”的关东汉子,自抗日战争爆发后以笔为剑,毕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事业不懈耕耘,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产,是我们辽海文坛值得纪念的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