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香蕉,橙子,苹果,一起摇摆”
“我们走到一起来,欢乐的歌声是生命的抒怀”
8月21日晚,“拾年拾光——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成立10周年音乐会”在盛京大剧院举行。一本沉淀十载的乐谱里流出18首风格迥异的经典作品,汇成光阴的诗篇。对于沈阳人来讲,这是如此的动听、熟识。从2015年6月1日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成立开始,这声音从稚嫩,到青葱,再到成熟,在沈阳、辽宁、中国、世界的上空回响,历经十年,经久不息……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为什么要合唱?十年里,为什么会如此坚持?在歌声里,我们听到了答案。合唱,让童年从此与众不同。
从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成长起来的孩子不计其数,他们中最小的只有5岁。音乐会现场,几个小朋友“捧”着一个巨大的“西瓜”上台,唱起《蚂蚁和西瓜》《水果消消乐》。今天的他们是站在台上忍不住四处张望的“小豆豆”,可明天,或许就是舞台上的C位。
为基础班、进阶班钢琴伴奏的杨国翊就曾是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第一批,也是个子最小的团员,十年之后的他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经常到合唱团“客串”排练,问到他此时的感受,瘦高的杨国翊微微一笑,“幸福”。幸福,在此时此刻延伸。合唱,让万卷书“有声”,万里路成行。
舞台正中,刚刚从澳大利亚载誉归来的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国际班的孩子淡扫蛾眉、手持团扇,唱起获奖作品《舟中晓望》。凭着《清平乐·村居》《舟中晓望》《小鸟小鸟》《Come to the music》,在第六届悉尼国际文化节,孩子们捧得童声组、混声组两个金奖!这也是十周岁的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获得的最新奖项。一路“唱游”,北京、索契、巴塞罗那、佩鲁贾、维也纳、新加坡、悉尼……在各大国际合唱舞台上,孩子们屡夺金奖,用歌声征服世界。“唱响世界 荣耀沈阳”,他们是沈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
做客央视《大风车》,参加央视《合唱先锋》《中国缘》拍摄;无数原创歌曲见证实力,《和平的焰火》《我要为你唱首歌》《每一个名字》《让中国更美丽》《奔跑吧梦想》《大山里的孩子》《浑河之夏》……在冬奥村、在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在辽宁男篮开赛现场……拾年拾光,无数旋律在青春岁月里回响!舞台之上,当孩子们再度唱起《音乐伴我左右》,没错,合唱团让孩子们自信地成长,让孩子们与众不同。
合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审美,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灯光熄灭,烛光燃起。两个女生搀扶着盲童王依一!从出生两个月,她就被诊断为患有视网膜萎缩瘤,从未见到过阳光的样子。2019年,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邀请她加入,到今年,她已经在这里免费学习了六年。这首由依一领唱的《亲爱的你啊》,不正是她“翻过山,看到的万丈晴天”吗?
十年来,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组建了沈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合唱团,团员最多的时候来自全国13个省。合唱团还帮扶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文县的共3个童声合唱团,让400多个孩子圆了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梦。昨晚,主持人宫正与甘肃文县东坝中学的班琴的对话感动了在场观众。
12岁的班琴第六次来到沈阳,她是中国记协、辽宁记协、沈阳日报社跨地区音乐公益帮扶项目的见证者。班琴说,“前几天的澳大利亚之行,是我第三次跟着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出国比赛。这些年来,我们文县小花椒童声合唱团跟随着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迈出了大山,走南闯北,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处处有亲人在关爱着我们这些大山里的留守儿童的成长。”
合唱是给予,更是获得。如果说孩子是一朵朵小花,那么老师则是雨露,无怨无悔浇灌成长。在常任指挥王秋诗的悉心指导下,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孩子们的演唱功力日渐精进,而这些进步在相伴十年的钢琴伴奏薛淼焱的眼中已成日常。指挥齐悦、舞蹈教师易美含……无数为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成长洒下汗水的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接过孩子们送来的鲜花,沾满雨露,馥郁芬芳。
合唱,浸入到孩子们的生命中,成为终生的财富。《再别康桥》《歌声连成完整的世界》……青年班的大孩子们登场了。十年回望,他们从小在团里成长:那个曾在比赛中掉扣子的孩子,那个离开妈妈哭鼻子的孩子,那个因为排练在飞机上疯狂写作业的孩子……此刻,“在歌声里牵手相聚”,在这段充满歌声的成长岁月里,有你,有我,有我们。团员张宛棣现在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9岁时参加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王健宇是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第一批团员,“没想到,我还能在十年后,还能跟小伙伴们一起演出”。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十年之前,孩子们通过音乐相识相知,十年之后,你还认识我,我们仍然并肩合唱。这十年中,我们的歌声融在一起,生命也融在一起。
为什么会坚持?为什么我们如此热爱?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长浴辉的眼前一次次地模糊了,拾年拾光——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成立十周年音乐会落幕了,但我们的歌声不止,热爱永在。就像音乐会里的那首歌,“你会迎着风,放着胆唱着歌,把风景都看遍。”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新阳/文 王雁/摄
十年回响
听,在歌声里重遇童年
□林子茹
站在悉尼歌剧院的后台,指尖触到冰凉的大理石墙面时,一阵恍惚之感漫上来,仿佛一秒间穿越回那年的索契冬季大剧院——我们参加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的后台。身边的孩子们正小心翼翼地整理头饰,又奶声奶气地小声提醒“别蹭到口红”,有个扎着两根麻花辫的小姑娘仰起脸看我,眼睛亮得像含着星子:“姐姐,你以前也在这里唱歌吗?”
我望着她,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的自己。那年的沈阳“六一儿童节”洋溢着格外欢乐的气息,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正式成立,12岁的我加入合唱团成为第一批团员,也是团里年龄最大的一个。第一次走进沈阳音乐学院,空气里飘着钢琴声和歌唱声,像浸了蜜的风,走进排练厅,台上的大钢琴乌漆漆地闪着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新奇、庄重。
我攥着自己的谱子,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站在队伍中偷偷抬头,看见指挥老师举起手,很快就把所有声音都汇到了一起,像是高高低低的宏伟建筑,又像是蜿蜒跃动的河流——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像有无数只温柔的手,轻轻地托住了我的心跳。
我们是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的第一批孩子,在沈阳日报、沈阳音乐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家长志愿者们的悉心爱护下,就像一群刚破壳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在排练厅里筑巢。记得为了练准一个音高,我们在老师的批评中练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嗓子发哑;为了练准一个节奏,每个人拿着自己的谱子,在座位上反复琢磨。第一次参加市里的比赛,我们紧张得手心出汗,而当我们的歌声如天籁般飘来,指挥老师和台下评委们的眼神中流露出肯定与惊喜,我忽然就明白了“合唱”两个字不只是唱歌那么简单,当同伴们的声音融在一起,每个人都变成了比自己更强大的存在。
迎接世界合唱比赛的那些日子,排练厅里明显紧张了许多。天气一天天炎热起来,我们顾不得阳光下的秋千和冷饮,每天不断地打磨着我们的参赛作品,任凭汗水在蝉鸣声中滴落。甚至回到家中,还在反复哼唱自己声部的旋律,练习自己的舞蹈动作,直到这一切都烂熟于胸。那时还不懂究竟什么叫艺术修养,只知道每次听到合唱团的各个声部发声、展开、融合在一起时,眼前就像打开了一片向日葵花田,亮堂堂的;也不懂什么叫自信,只知道当我们的声音在指挥老师的双手中汇聚成一匹锦绣,整个舞台就变得熠熠生辉,由我们尽情挥洒。
在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的赛场上,我们表演的俄语歌曲《春潮》、日语歌曲《萤火虫》、壮族歌曲《水母鸡》和中文歌曲《铃兰》,一次次地征服了大赛评委、现场观众和参加观摩的其他合唱团。聚光灯下,那激动人心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之前所有辛苦排练的付出都化作了心中深深的陶醉。
那次比赛后,我便退出了童声合唱团,合唱团的排练渐渐变成了朋友圈里的动态,那些熟悉的旋律被功课和生活压进了记忆深处。再到后来,我去了南方读大学,缘于从小就接受到的熏陶,我自然而然地参加了学校里的阿卡贝拉社,在大学校园中重拾我的歌唱梦。在这里,我收获了无数愉快的时光和珍贵的友谊,而这些无不是儿时的合唱团经历带给我的礼物。十年光阴,原来真的会在转身间溜走。直到今年夏天接到团长浴妈妈的邀请:“回来吧,我们要去悉尼比赛了,和孩子们一起唱!”
再次推开排练厅的门,阳光还是那么明亮,落在地板上晃眼。一群更小的孩子站在我们当年的位置上,眼睛里的紧张和期待和那时的我们一模一样。十年之间发生了太大变化,当年的几个合唱团小伙伴也回来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刚结束高考,我们一边互相辨认着儿时的模样,笑着说“走在街上完全不认得了”,一边清晰地看见仿佛有一把钥匙插进了旧锁孔,“咔嗒”一声,记忆的闸门瞬间就打开了……
悉尼的舞台与索契的舞台在重叠,我的歌声与孩子们的声音在汇合。小孩子的声音像清泉,大孩子的声音像深潭,交汇在一起泛起的是时光的涟漪。胸前是熟悉的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团徽,眼前是亲切一如当年的团长浴妈妈。如天籁般的童声在歌剧院里回荡,我望着一张张仰起的小脸,忽然就懂了“传承”这两个字的分量,那些曾经滋养我们的温柔、勇气和光芒,正通过歌声,一点一点传到他们身上。
比赛结束后,我们在悉尼参观,大学、博物馆、植物园、音乐厅,身穿统一团服的我们,依然吸引着陌生人的注目和赞赏,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原来这十年,合唱团从未离开过我,那些被歌声浸润过的日子,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岁月里发了芽,长成了现在的我——阳光,自信,心里住着一片永远不会凋谢的花田。
回程的飞机上,我望着窗外的流云忽然想,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难得有这样一些瞬间,就像此刻这样让我清晰地看见:那些曾陪伴你走过一段路的人、一起唱过的那首歌,早已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在时光里,永远闪亮。而歌声,会带着我们的故事,一直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