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秦砖汉瓦在辽西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7版:万泉       上一篇    下一篇

  秦夔纹大瓦当,葫芦岛绥中县姜女石建筑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谵小语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这些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词中可以看出,长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象征。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关”。所以小时候当我从课本上得知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时,有些茫然与失落,觉得我和我的家乡被挡在了长城之外……

  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瓦当

  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第三展厅“战国至隋唐时期”,陈列着一件夔纹大瓦当。这件大瓦当直径52厘米,高37厘米,厚2.5厘米,瓦身长68厘米,是迄今考古所见历代瓦当中最大的一件,堪称“天下第一大瓦当”。

  这件瓦当为大半圆形,当面由造型灵动的一对夔龙纹浮雕图案组成,两只夔龙左右对称,角、爪、趾、尾卷曲勾连,造型繁复,纹饰精美。夔,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独腿单足神兽,也是龙的一种。《山海经·大荒经》记载,夔龙来自入海七千里的东海流波山,体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后来黄帝擒获了夔龙,用它的皮做成鼓,用它的骨头当鼓槌,声传五百里,威震天下。春雷滚滚,唤醒万物,所以夔龙春季当值,也被称为雷神。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多件秦代大瓦当,辽博藏夔纹大瓦当与其在图案形制上都遥相呼应,尤其是与一件临潼出土的秦夔龙纹大瓦当几乎是如出一辙。那么这件现于辽宁的大瓦当和秦人故地陕西有什么关系呢?

  秦行宫遗址惊现渤海湾

  1982年,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南部沿海地区,一处秦汉时期建筑群遗址被发现,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辽博展陈的这件大瓦当便是出土于此的数十件夔纹大瓦当之一。除了秦砖汉瓦,该遗址还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一些用于储藏食物的井,无不体现着其帝王属性。

  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位于岸边较高台地上,其前方近海处赫然耸立着三块大型礁石,此前这三块礁石就在民间被称为“姜女坟”“姜女石”,传说是孟姜女闻听夫君死去悲恸欲绝哭倒长城八百里后投海自尽处。依据该遗址群的规模、结构及其文化内涵,考古专家认定其为秦代宫殿遗址。再结合史料文献,专家学者认定该建筑群遗址应是秦始皇东巡行宫即碣石宫所在地,而所谓“姜女石”就是“碣石”。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又称碣石宫遗址)就此浮现人间。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5年,始皇到达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据《汉书》,汉武帝东巡海上,亦至碣石,巡视了辽西。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文颖注释说,碣石“在辽西县,此石著海旁”。今山海关所在秦皇岛地区及绥中所在葫芦岛一带,在秦汉时期曾属辽西郡,而姜女石及其周边环境、地理风貌等都与史籍记述相吻合。另外,建安十二年(207年),在曹操北征乌桓大胜,回师途中,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而乌桓辖地即包括今天的辽西地区。这些史料也可佐证,“姜女石”应是秦始皇驾临观瞻的碣石。

  1988年,国务院公布碣石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碣石宫遗址获评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到 2000年,该遗址发掘总面积累计达4万平方米;2015年,考古队员又完成了我国水下考古史上最大规模的水下测绘工作,为确认该遗址属性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线索和证据。

  海上“国门”与辽西走廊

  古人相信“天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要与上天沟通,进行“报备”,以取得政权的合法认证,同时欲探查海上仙山是否真的有不老仙方。他四次东巡到海边,七次刻石记功。他从燕齐方士那里得知海上有三神山,山上便有长生不老神药,所以他寻访碣石。

  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相呼应,证明辽西地区的碣石宫遗址是秦始皇所到达的最东北处。1986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碣石宫遗址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大建筑群,好像当时的“国门”,是秦帝国统一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从东北到中原走海路穿越渤海湾是一条捷径,指南针发明以前,碣石就像灯塔和航标,指引着那些渡海的往来过客。

  那如果不走海路,走哪呢?辽西走廊!辽西走廊就像如今雄鸡版图的咽喉,是东北与中原之间的陆路交通要道。东北与中原不只有战争,更多的时候是交流、融合。所以辽西成为了东北亚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曾几何时,这里早已是政商云集、闻名遐迩的繁华之地。

  秦始皇来过,汉武帝来过,曹操来过。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途经碣石,留下“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的诗句,而关于碣石最伟大的辞章则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站在此处,心中涌起的无疑是那些关乎历史兴替的大事件,两千年来风云变幻,碣石依然矗立于此,它让辽西的历史更加厚重和雄浑。

  长城内外皆故乡

  众所周知,从先秦到明代,各中原政权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那么,被长城挡在外面至少意味着与中原文化存在着隔阂。成年后,我当然可以客观看待这样的历史与文化,但这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是一种心结。

  2002年,葫芦岛市绥中县九门口水上长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里距山海关其实只有约15公里。人们通常觉得出了山海关就是东北,出了山海关就是出了中原。实际上,山海关始建于明代,战国时代的长城早已修到更远的地方。燕国北部长城在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阜新等地甚至有两道城墙,相距10到100公里。秦长城在燕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成,所以辽西基本在长城以内,而大秦帝国的疆域也已经囊括了辽宁绝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的辽宁省会沈阳。

  再往前追溯,据《尚书》《周礼》等典籍,在商周乃至传说中的大禹时期,辽西就在汉地九州境内,先后属于冀州和幽州。即便是明长城,从前的认知也存在偏差。2009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课本上的说法被修改。同时,除了葫芦岛,在辽西的朝阳、阜新等地,都陆续发现了燕秦长城遗迹,其中,起于阜新市阜蒙县八家子镇山梁,止于朝阳市建平县马家湾附近的长城墙体遗址,连绵不断总长达107公里。

  辽西境内的碣石宫遗址与长城遗存,共同见证了辽西在早期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件夔纹大瓦当可以引出讲不完的辽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