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绿化带被个别业主圈成了私家菜园,夏天招蚊子不说,孩子在旁边玩也不安全!”一位居民拿着手机里的照片激动地说。原来,几位业主私自侵占公共绿地种菜,其他业主多次向物业反映,物业虽多次劝导却收效甚微,双方矛盾逐渐升级。
类似这样的物业纠纷,曾是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基层治理中绕不开的“堵点”。2024年以来,浑河站东街道以“培育调解精兵、化解民生难题”为主线,打造全省首支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为破解物业纠纷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开辟了新路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傅淞岩 通讯员 杨侨依
“调解尖兵”上岗 构建多元共治矩阵
“以前调解全靠社区网格员‘单枪匹马’,遇上复杂纠纷常感力不从心。”街道社区办负责人坦言,为打破这一困境,街道创新“党员号召+居民自荐+组织推荐”招募模式,广纳各方贤才,组建起219人的调解员队伍。其中,居民党员、退休职工、机关干部、退役军人等“有威望、懂情况、热心肠”的骨干占比达55%,形成了一支扎根群众的“调解生力军”。
曾担任伯爵源筑小区业委会主任的张女士,退休后加入调解员队伍,凭借多年社区工作经验,成为糖厂子社区有名的“金牌和事佬”,已成功化解11起邻里纠纷。“能为街坊邻居办实事,这日子过得踏实又有劲儿!”她的话道出了调解员们的共同心声。
队伍建起来,更要“强”起来。浑南区司法局为每个小区配备公益律师,组建“法律智囊团”;依托全市首家“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街道打造“选拔—培训—实战”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物业纠纷人民调解使用手册》专题学习、“以案释法”现场教学等,让调解员们从“调解小白”蜕变为“解纷能手”。
“网格+调解”织密防线 矛盾化解“不过夜”
“小区里卖鸡蛋饼的餐车堵着消防通道,液化气罐就在路边,太危险了!”前不久,糖厂子社区网格员与调解员入户走访时,居民们的“吐槽”引起了他们的重视。调解员当即联合物业公司实地查看,一边向摊主讲法规、摆风险,一边帮着联系合规经营点。最终,摊主主动转移液化气罐,还找到了新摊位,居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这是街道推行“网格+调解”模式的生动写照。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定期巡查、随时沟通,像给社区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矛盾隐患刚冒头就能被发现。数据显示,该模式运行以来,已主动发现并化解纠纷157起,70%的问题在24小时内得到响应,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矛盾化解在萌芽”。
工作室“把脉开方” 投诉量下降40%
“电动自行车堵着单元门,着火了咋办?”在沈营路社区某小区,居民夏某长期将电动自行车停在楼道,引发邻里矛盾。小区调解员第一时间联动街道调解工作室、司法所、派出所人员到场处置,民警以案释险,司法所工作人员依法明责,夏某最终认错挪车,一场风波顺利平息。
这样的“多方联动”,源于街道建立的“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室吸纳市房产局、司法局专家组成“智囊团”,推行“纠纷分级调解”机制,即简单纠纷由网格调解员当场化解,复杂事件启动多部门联合调处,构建起“专业指导+多方参与”的解纷生态圈。
爱家郦都社区的业委会筹备曾因业主意见分歧停滞半年,工作室组建“居民代表+法律专家+社区党组织书记”专班,逐户听诉求、线上搞投票、线下解疑惑,最终推动业委会成功成立,让小区自治迈出关键一步。据统计,工作室运行6个月来,受理纠纷32起、化解26起,攻克电梯维修、停车管理等“硬骨头”问题14个,辖区物业投诉量环比下降40%,其经验获人民网等媒体点赞。
从“被动灭火”到“主动防控”,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浑河站东街道用一支调解员队伍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如今,行走在街道的各个社区,邻里和睦、小区有序的画面处处可见。这背后,是调解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坚守,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