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东北沦陷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民族动员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4版:理评经纬       上一篇    下一篇

  □牛伟 王铁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勇于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创造性地吸收并发展统一战线理论,逐步构建起一套植根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在东北抗日战场,中国共产党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创造性地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民族工作实践,积极动员各族同胞投身抗战洪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东北沦陷后,驱逐日寇、收复失地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东北抗战实践。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和决议,严厉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明确提出了联合“工农兵士劳苦民众”“中朝劳苦群众”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萌芽。中共满洲省委迅速反应,九一八事变次日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在其后发布的决议和宣言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朝劳苦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与组织”“中、朝、满、蒙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在满洲的统治”等口号,将联合东北各民族共同抗战的政治主张更加具体化,有力推动了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迅猛发展。

  1933年1月26日,《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明确要求在东北建立广泛的反日统一战线,并强调了在统一战线中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呼吁全国各阶层联合抗日。同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立了建立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策略,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先导,其成功实践为全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示范,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首肯。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传播与动员下,东北各民族深刻认识到团结御侮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起强大的抗战合力。

  东北沦陷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宣传工作视为联结各民族、激发抗战力量的关键纽带,逐步构建起报刊、口号、宣言、文艺及情感“五位一体”的抗战动员体系,成功将东北各民族凝聚在党的抗日旗帜之下。

  一是革命报刊动员。《战斗》《两条战线》《人民革命报》等中、朝双语刊物持续刊发中共中央指示、揭露日伪离间阴谋,并以“反对集团部落”“反对没收地照”等切合各族群众痛点的诉求,把党的政治纲领转译为大众心声。

  二是标语口号动员。中国共产党依据阶层差异与民族关系,提出“中、朝、满、蒙等被压迫民族联合”,各民族“有粮出粮、有枪出枪”等口号,通过口头、传单、演讲等方式在民族聚居区实现全覆盖,党将抽象的反日纲领转化为各族人民可以直接感知的生存关切与身份认同。

  三是宣言告书动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连续发布《告朝鲜群众书》《反对满洲“独立政府”宣言》等,以庄重的文书形式戳穿日伪所谓的“鲜民保护”“民族自治”等谎言,呼吁东北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统治。

  四是文艺感召动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韩民族联合抗日歌》《民族反日歌》等歌曲,将阶级斗争与民族解放熔铸为铿锵的旋律。

  五是以情化人动员。面对被日伪蒙蔽的达斡尔族骑兵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火线上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唤醒了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促使他们调转枪口,加入了抗日队伍;在诺敏河流域,抗联三支队以严明纪律赢得鄂伦春族头领的信任,结为异姓兄弟,使其从“被日伪利用的棋子”转变为“共同抗日的盟友”。

  东北沦陷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高超政治智慧,成功实施抗战民族动员,不仅有力挫败了日伪的民族分化图谋,更在烽火中淬炼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实践有力彰显了党在严峻复杂局势下卓越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是东北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一时期党对东北各民族抗战动员的经验,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其核心在于:坚持民族平等是根本前提,唯有切实尊重各民族权益与特点,方能赢得广泛认同与支持,筑牢团结根基。同时,尊重差异与促进整合相辅相成,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着力凝聚共识,将各民族优势转化为国家发展的整体合力,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共同进步。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