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追寻文字中的美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4版:书斋       上一篇    下一篇

  □安炜玮

  作者简介:安炜玮,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磨铁中文网签约作家,戏剧及电影编剧,戏剧项目制作人。从事文学创作多年,自201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网络小说《道系恋爱进行时》《高岭之花攻略指南》《许你春色满园》《山水密码》《小柳南街的故事》等。

  我与创作结缘,要从小学时期说起。小时候,我家客厅摆放着一个大书柜,里面满满当当地装有各类书籍,我也在家长的监督下阅读过不少中外名著。对于当时尚且年幼的我来说,抱怨肯定是有的,碰到艰难晦涩的书,看不懂便兴致缺缺,随便翻几页就丢在一旁,专门挑些内容有趣的儿童文学去读,也是常有的事,因此还被批评过“净看些闲书”。但阅读的习惯却因此养成,至今我仍旧喜欢在空闲时捧着一本书,一坐就是一下午,仿佛连时间都变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

  或许就是这样的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当然,那时稚嫩的文笔还不足以称之为文学创作,更多的只是记录我当时或喜或忧的感慨。但正是那些至今放在我的抽屉里,写了不知道多少本的日记,成为我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最初的那个台阶。文字中总是有着独特的美,古文诗词之类的古典文学中有美,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慨,有“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的愁思,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怅然。中外各类文学作品中也有美,有简爱那种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独立女性的自尊自强、追求平等,有骆驼祥子之类旧社会底层人民身上的勤劳朴实和坚韧执着,更有保尔·柯察金为理想献身的钢铁般的意志,和那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作家用手中的笔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时空,将笔下人物一段又一段的经历付诸满是墨香的书卷间,让人性中的闪光点跨越时空,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不一样的触动,最终交织成独特的感悟。

  还记得我曾经的语文老师说过:“不要用自己杜撰的东西写作文,你要写真情实感,要学会观察和想象,要从眼睛真真切切看到的事物里,感受到这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正是这句话,成为我观察生活的初衷。在高中上学时,我的散文第一次发表在报刊上,拿到第一笔稿费时,我心中有着难以形容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要进入专业院校,学习戏剧创作,今后从事艺术工作的决心。至今我仍然记得本科在中央戏剧学院就读时的学习经历,在入学报到当天,学校便发给新生们六十本著名剧本,那是我们必须研读的“基本功”。在学习戏剧赏析的课程时,授课的系主任老师讲戏剧的起源与发展,他提醒我们:“没有什么比你的感觉更重要,要学会写短句子,将华丽的辞藻摒弃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作的最初,切记不要炫技,去掉那些漂亮修饰词的装饰之后,再去写你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打动人的东西。”

  是啊,只有真诚的作品,才能更为直观地诠释文字中的美。

  大学四年,我沉浸在中外优秀剧本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当时的大量阅读也成为此后我投身创作的养分。学生时代,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进行小剧场戏剧的创作,感受艺术与现实的碰撞,迸发出的灵感火花如同璀璨的星光,让我想要追求的方向更为清晰。之后,我又有幸接触电影的制作与创作,先后参与院线电影项目《六欲天》《江湖喜事》的制作及编剧,话剧剧本《丧犬》、广播剧剧本《迎风起舞—承诺》的创作,都成为极为宝贵的人生经历,让我不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当然,除了小剧场戏剧和电影之外,更多的时间我都在进行小说创作。从事创作多年,我的笔下写出三百多万字,著有各类散文,发表于省级报刊,也渐渐有了支持自己的读者。创作的道路寂寞而又辛苦,可更多的时候,文字给予我的却是满足与感动。我始终坚信文字工作者的笔应该有其信念感,在落笔时,笔下的每一行文字,折射出的都是当下的一段心声。

  渐渐地,我更乐意在我的文学作品中去发现世间的美——不论是对未来的憧憬或美好愿景,或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那些可爱的人们身上的闪光点,都成为了我的创作源泉。

  在创作长篇小说《许你春色满园》时,我写了一个关于梦想与奋斗的励志故事。那是一篇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的小说,女主人公是京剧表演者,而男主人公则是兼具发扬传统文化之心的商人,想要寻找传统文化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他们之间的相处与最后的互相接纳,代表着传统文化与现如今的市场化之间的融合,春色满园这个戏班子中的老成员——那些匠人精神的老艺术家们,更是曾经那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最好呈现。

  而在《小柳南街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创作时,我则是从时代前行的轨迹中提取那些动人的瞬间,发掘传统文化特有的美,书写从千禧年间到如今的时代,小柳南街的那群人们十几年来伴随着眼泪和欢笑的故事。小说以沈阳老北市为原型,探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通过讲述小柳南街这些街坊邻居在时代的变迁之下各自不同的命运,展现东北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特有的人文魅力。以主人公周如萤的成长故事,讲述非遗评剧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种,在北方发源且发展的前世今生。传统文化见证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融入人民的生活,更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

  读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时,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对抗。”文字中的美并非空洞的辞藻,更在于创作者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以独特的视角去诠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里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不辜负流淌的文字和手中的笔。

  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人,我始终觉得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城市性格,了解辽宁这座城市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如“辽宁新六地”“朝阳牛河梁遗址景区”“红山文化”“本溪五女山景区”及流传于中国北方、有着“奉天落子”之称非遗小戏种地方戏评剧等,都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作家也应该落笔于实处,展现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何尝不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美呢?东北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们始终积极面对生活、不断奋勇向上的韧劲,不也正是美的体现吗?将生活中太容易被忽视的美不断放大,展现给更多的人,或许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意义之一吧。

  文字是一种发现,因而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文字是一种责任,见证着一代人又一代人思想的印记。文字更是一份坚持,字里行间蕴藏着的风土人情及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最真实的所思所想。这流淌在文字中的独特的美,永不会断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