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驹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热爱阅读、崇尚知识的民族。自古至今,无数名人与读书的传奇故事,犹如夜空中闪亮的星辰,交相辉映,照亮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
西汉经学巨擘匡衡,幼时家境贫寒,无烛照明,却以凿壁偷光之非凡毅力,借邻舍之烛辉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著述等身,即便在嫁女之时,也不忘以满箱书籍作为最珍贵的嫁妆,践行对知识的崇拜与传承;近代诗坛巨匠闻一多更是爱书成癖,在结婚当日清晨,仍不忘藏身书房,忘我地遨游于书海之中……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愈发多样。从传统的纸质媒介到电子屏幕,从视觉赏析到听觉享受,阅读的景象正在你我身边发生变革。这种变化,既带来便利,也引发诸多隐忧。一些早教中心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旨在通过诵读国学启蒙经典作品,逐步培养孩童们的阅读兴趣。然而,短短两年内,学员人数便如流星划过夜空,从几十人锐减至十几人。究其原因,家长们的回答竟如出一辙:“这些书籍对考试没有直接帮助,还是补课班、兴趣班更实在,毕竟升学能加分。”曾经被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书籍,却沦为“有碍升学的滑梯”,令人唏嘘不已。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短视的家长无情剥夺了深度接触中华文化瑰宝的“入场券”,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功利性的阅读观,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群体,在成年人的世界蔓延趋势更甚。曾几何时,书店门口陈列区几乎都有非常清晰的导购,畅销书排行榜上炒股、基金、管理类等书籍琳琅满目,犹如一粒粒“速效药”,指引人们快速通往成功的彼岸。
这些畅销书榜单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内心的焦虑。纵使书店人头攒动,却难掩精神世界的荒芜。若长此以往,我们的视野将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而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其未来可谓堪忧。
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功利追求,还是为了打发平时的无聊时光?我的回答:都不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从书中汲取信仰和力量,是为了在困难到来之际有足够的勇气去抵御、去战斗、去赢得胜利。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山崩地裂间,无数生命消逝,美丽家园瞬间沦为废墟。然而,废墟深处亮起微弱的灯盏,一束手电光连着弱小的生命,一个叫邓清清的女孩默读着课文,勇敢地与死神抗争。废墟之下的邓清清,靠着课本和手电筒撑过了寒冷漆黑的夜晚,战胜了心中的恐惧,终于在被困几十小时后等到了救援人员。当被问到如何坚持活了下来,她用微弱的声音答道:“下面一片漆黑,我很害怕,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虽然我不能完全记得当时看的什么内容,但是我明显地感受到了知识传递给我的力量!”且凭读书长精神。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精神富足、书写人生华章的座右铭。让我们携手在书海中遨游,让阅读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共同铸就一个精神饱满、文化繁荣的民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