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遇见坚守 平凡讲台绽放不凡光芒
日期:09-25
本报记者 钟如杰
工作七年,陪伴四届高三学子备战高考,培养了1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这些数字背后,是同一个名字——闫俊。自2018年入职临汾一中以来,他手握生物课本与班主任手册,既在实验室里带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又在教室里为学生点亮理想灯塔;他用“严爱相济”的教育智慧,让每一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功勋教师”“功勋班主任”。
七年深耕 把热爱熬成专业
2018年,闫俊带着对教育的憧憬走进临汾一中,既承担生物教学任务,又兼任班主任。他把“站稳讲台、带好班级”作为首要目标,白天跟着资深教师听课磨课,晚上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梳理班级管理细节,常常忙到深夜。
在生物组资深教师的指导下,闫俊从“模仿”到“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探究式+任务驱动式”教学:讲“细胞呼吸”时,他带学生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气泡变化中理解原理;讲“生态系统”时,他结合临汾当地的生态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闫俊的课堂上,“不动脑、不动笔”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生物学习的主战场是课堂,不是课后刷题。”他总是反复强调,“专业术语要准确记忆,学科思维要严谨”。如今,他把研究重心放在“习题讲评课”上,针对学生“听懂却不会做题”的痛点,带领学生拆解题干、迁移知识,教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信念为灯 点燃向上的力量
“有些人因为看到才相信,成功者因相信而看到——这就是信念的力量。”这是闫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激励学生的“法宝”。在他看来,学生会因成绩波动而失去信心,甚至不敢给自己定“高目标”。而他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打破迷茫,坚定信念”。
2102班的杨同学曾是闫俊眼中“潜力与困惑并存”的典型。高三联考中,杨同学的排名在第9名到第80名间波动,总觉得可能考不上顶尖大学,甚至为可能的失败找退路。闫俊利用班会课分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子的成长故事,还特意安排杨同学和考上清北的学长学姐交流。在他的持续鼓励下,杨同学渐渐找回信心,以优异成绩圆梦北京大学。
七年里,闫俊用这样的方式,帮助王哲、张晓彤、杨文昊等15名学生走进清华、北大。他说:“每个学生都是‘潜力股’,老师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相信自己’的理由,把目标变成动力。”
严爱相济 助学生圆大学梦
“高中知识难、科目多,偏科是很多学生的拦路虎,哪怕是优秀学生也不例外。”闫俊深知,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必须“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他结合学校“一人一诊、一人一方”的培优策略,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补齐短板。他说,教育不是选拔,而是唤醒——唤醒学生对进步的渴望,不让一个人掉队。
“和学生走得太近,怕他们没规矩;走得太远,又怕听不到他们的心里话。”当了七年班主任,闫俊一直在琢磨严与爱的平衡。如今,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行为习惯要严,学习成绩要爱。”
2024年高考前一个多月,班里的杨同学和马同学犯了一个“小错误”,任凭生活老师怎么敲门就是不起床,直到早读课后才慢悠悠走进教室。“他们觉得快高考了,老师不会批评。”闫俊说,当时他确实动了恻隐之心,但转念一想:“冲刺阶段最忌松懈,现在纵容他们,就是对他们的未来不负责。”思考再三后,还是对两人作出了严厉批评和适度惩罚,帮助他们强化高考目标,规范冲刺阶段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最终,两人圆梦北京大学。
坚守初心 用责任诠释匠心
生活中,闫俊是学生的暖心人。每次考试后,他都会帮学生“算进步”——以学期第一次考试为基准,记录每名学生的最佳排名,鼓励他们勇敢超越自己。而学生第一次取得进步,他会送上刻有班级格言和理想大学名字的定制水杯;高考前最后一次考试,他会送上印有“前程似锦”字样的U盘。“这些奖品不贵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闫俊说。
对于班里的“焦虑生”,闫俊总是耐心疏导,“和自己比进步”成了学生的共识,大家少了攀比的焦虑,多了向上的动力。
“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尽毕生之力,做一个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这是闫俊的教育追求。七年里,他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生眼中的“引路人”、同事眼中的实干家,他始终坚守着热爱教育、扎根教育、奉献教育的初心,帮助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闫俊依然在探索:如何让课堂更高效?如何让班级管理更温暖?如何让更多学生实现梦想?他说:“教育是一场慢的事业,需要耐心、爱心和匠心。我会一直走下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陪他们一起奔向更远的未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闫俊用七年的耕耘证明:当热爱遇见坚守,当责任遇见匠心,平凡的讲台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