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青年报

青春筑梦“三下乡”专业赋能谱新篇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6:校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陈彤
  
  2025年暑期,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组建实践团队,聚焦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红色教育、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奔赴全省多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成果。
  
  聚焦乡村振兴以专业赋能基层发展
  
  各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艺术设计学院“兴农筑梦团队”赴阳泉市平定县半沟村,绘制了以红薯为主题的墙绘,用艺术美化乡村环境;通过线上直播推广石磨面粉、半沟红薯等特产,助力农产品销售;走进面粉厂参与包装设计优化,将美学理念融入乡村产业。
  交通工程学院“智绘代县,农旅共兴”团队深入忻州市代县上磨坊乡东若院村,提出打造 “村房短住+露营基地”IP的建议,并协助拍摄了宣传短视频并通过直播引流;在櫈草沟村智能温室大棚参与劳作,提议打通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推动乡村农旅融合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探晋·溯源”乡村振兴青苗团到大同市天镇县张家庄村旱稻、油莎豆实验田采集生长数据,为作物培育提供科学支撑;调研村办日化厂,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技术赋能集体经济。
  管理学院云竹星火实践团队走访晋中市榆社县的特色产业,并提出“直播带货+乡村旅游”“非遗申报+电商平台”等方案;在顶村养老服务中心协助开展健康检测。
  汽车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走进长治市屯留区联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体验农机操作、参观生产流程,提出3条产品包装设计建议,完成80份乡村产业需求问卷,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
  
  传承文化根脉以行动守护非遗与历史
  
  多支团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传承与历史文脉延续,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经济学院在晋中市太谷区开展了 “古韵太谷·云游古城”直播,让明清晋商文化“云端出圈”;走进晋剧博物馆对话晋胡匠人,在荣欣堂学做太谷饼,记录木雕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通过“工科大·太谷行”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20个、微纪录片3部,有效提升了太谷文化知名度。
  工程管理学院“灵石寻遗,匠韵承辉”实践团赴晋中市灵石县,在王家大院研习古建中蕴含的非遗技艺;与木雕、烫画、刺绣传承人座谈,体验烫画技艺,感受“笔尖温度如做事火候”的匠人智慧;在灵石县博物馆与非遗馆系统梳理当地非遗脉络,计划通过线上分享扩大其影响力。
  音乐舞蹈学院“艺”心向党青年追梦队走进运城永乐宫,临摹千年壁画,用舞姿展演壁画艺术;观看蒲剧 《拾玉镯》《李逵探母》,感受蒲州梆子的艺术魅力;探访河东盐池,了解千年盐文化与生态保护成果,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建筑设计学院“赓续营造之道 寻迹古建匠心”实践团赴临汾市、运城市,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触摸“最早中国”文明,在汾城古镇探讨古建筑科学修缮方案,在广胜寺、永乐宫研习壁画色彩与技艺;与古建筑企业合作挂牌“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以专业力量助力古建保护。
  
  感悟工匠精神以实践架起理论与产业桥梁
  
  各工科类学院聚焦行业一线,通过走访工匠、企业研学,体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化对专业与行业的认知。
  智能制造学院“寻找大国工匠”团队深入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8个生产车间,观察从零件加工到整机调试的全流程;与八级钳工王磊、大国工匠裴宝林等交流,感受技术人员“十年零差错”的严谨与“毫厘必争”的态度,理解智能制造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之道。
  建筑工程学院“青春逐匠梦·暑期实践行”团队赴山西八建集团,在郭帅创新工作室学习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在贾淑瑛创新工作室借鉴项目攻坚经验;走访太原卫校、山西财经大学实训基地等项目现场,了解安全生产与新技术工法,与企业挂牌“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产教融合。
  计算机工程学院智能交通创新实践团走进山西路桥昔榆高速公路项目部,参与隧道施工安全实操、监控调试、光纤熔接等技能训练,实地研学杜庄隧道、马坊收费站,掌握网线制作、通信链路搭建等专业技能,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交通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
  会计学院“会·融未来”团队走进吕梁市汾阳市一银行,参与对公业务整理、财务报表分析、个人信贷资料核对等工作,将会计知识与金融实务结合;走访汾酒集团,观察制酒工匠“每一把力道都要精准”的操作,感受传统工艺中“精益求精”的匠心;在社区开展反诈宣传,制作创意视频普及防骗知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厚植家国情怀以红色教育淬炼理想信念
  
  各团队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学习先烈事迹,接受红色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艺术设计学院团队参观七亘大捷纪念馆,了解战役历史与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光辉历程,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奋斗力量。
  汽车工程学院团队在抗大一分校旧址展览馆聆听了“艰苦奋斗、为民奉献”精神讲座,拍摄了宣传纪录片;在阳明堡机场战斗遗址参观,感悟“步兵打飞机”的战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体育学院团队参观了刘胡兰纪念馆,坚定理想信念;参与红色电影《守望》的拍摄,通过场景再现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
  经济学院团队在马定夫烈士纪念馆开展了“红心永铸·薪火相传”宣讲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旅游结合,助力红色产业发展。
  管理学院团队走进榆北办事处旧址与张志全纪念馆,学习李德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和张志全“扎根乡村、带领村民发展”的奉献精神,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
  
  践行社会责任以志愿服务传递青春温度
  
  各团队深入社区、养老院、乡村,开展便民服务与公益活动,用真情实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外国语学院团队走进康乐幼儿园,打造“基础认知+艺术启蒙+安全教育”三维课程,播撒爱国种子;与幼儿互动,提升教学能力,理解学前教育的意义。
  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团队与太原市迎泽区消防安全管理中心合作,深入社区、商场开展消防设施检查、隐患排查,向居民发放防火手册并组织开展了灭火演练;总结3类共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文法学院志愿队在忻州市原平市下薛孤村开设推普课堂,为50余名儿童开展绘画、绕口令、书法等趣味教学;在村广场普及 “帮信罪”“防范非法集资”等知识,用“语”“法”双盾守护乡村平安。
  未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将继续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动“思政课”与“社会课”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知识与行动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产业升级贡献青春力量,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