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玫瑰骑士” 用柔肩担起千斤重担
日期:09-02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田国伟
清晨5时30分,太原动车所检修库灯火通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太原车辆段动车所女子乘务队队长杨静在CRH380A型动车组旁忙碌着,完成出车前的最后一次整备检查。
今年37岁的杨静,已经在这个男性主导的行业坚守了10余年。从最初的8组动车到现在的百组动车,从省内城际到辐射全国,她累计安全值乘1800多趟次,行驶里程超过90万公里。
刻苦训练不断收获成长
2013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杨静作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成为一名随车机械师。当时,这个需要攀高爬低、昼夜颠倒的岗位几乎是男性的专属领域。
在杨静看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耐心,正是动车组机械师岗位所需要的。而她的导师王晓睿的事迹更坚定了她的想法——这名太原车辆段第一位女子随车机械师,曾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连续作业6个小时,排除关键故障,保障了整条线路的畅通。
训练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为掌握登顶作业技能,杨静需要在列车连接处徒手攀爬4米高。第一天训练下来,她的双臂布满瘀青,工装被汗水浸透。但她没有退缩,反而加大了训练强度——每天至少完成30次攀爬练习,直到动作如行云流水。
“那段时间,我连做梦都在背规章。”杨静回忆道。短短3个月,她啃下了万余字的《应急处理指导手册》,35项实操考核全部一次通过,成为全局第二位女性随车机械师。
2018年3月,随着高铁线路不断扩展,该公司组建了全国首支女子随车机械师乘务队,杨静被任命为队长。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支由14名女性组成的特殊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6岁,担负40余组动车的检修任务。
总结创新带领团队进步
作为队长,杨静不仅要求自己技术过硬,更带领团队共同成长。她创建了“故障案例库”,收集整理了数百个典型案例,成为队员们随时查阅的“活字典”。该案例库如今已成为太原动车所的宝贵财富,是新入职机械师的培训素材。
日常管理中,杨静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根据每个队员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采取“师徒结对”方式促进共同成长。她还建立了“每周一练”制度,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实战演练,提升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静姐就像我们的大姐姐,既严格要求,又无微不至。”队员牛紫璇说。每次出乘前,杨静都会仔细帮队员整理着装,检查装备;遇到突发故障时,及时为队员们提供技术支持。据统计,她平均每月接听技术咨询电话100余次,为队员们远程指导解决故障40余起。
始终如一守护旅客平安
每个工作日,杨静都要在200米长的列车旁来回行走数十次、弯腰蹲起上百回。一列动车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都需要仔细检查。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极致的耐心和责任心。她的检查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一次检修的细节,多年下来,这样的记录本积累了30余本。
“我们的工作就像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杨静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通过听声音、看状态、摸振动,她能准确判断出设备的健康状况。她曾经通过异响判断出一个轴承的早期故障,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行车事故。
如今,杨静把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结合全路故障情况统计汇总,将不同车型常发偶发故障进行汇编,积极组织循环开展轴温预报警、制动切除、机车救援等65项实作演练考评,每月开展不少于2项应急演练,鼓励大家勤学勤思考、全程上手、全程实战,夯实业务基础,在值乘中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她倡导的看、听、闻、巡、联“五字工作法”在全所推广实施。多年来,她培养的30余名女子随车机械师中,有8人已成为技术骨干。
“选择这个职业,我从未后悔。”望着又一列动车安全驶出检修库,杨静的目光坚定而温柔,“每当看到旅客平安抵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夜幕降临,检修库再次灯火通明。杨静和她的队员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整备作业。这些铁轨上的“玫瑰骑士”,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中国高铁的安全运行,书写着新时代铁路女性的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