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新嫄
银行,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但同时兼具文化传播功能的却不多见。山西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山西银行因参与打造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勇担弘扬山西金融历史文化重任,而获得由省委宣传部颁发的 “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入围案例”荣誉证书。
这对于山西银行来说,不仅是高度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前行的动力与鞭策,彰显了其作为一家知名区域性金融机构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传承百年商脉 彰显金融担当
“我们把百年票号、红色金融与当代转型浓缩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只为让观众在方寸展厅里读懂山西金融的担当与创新。”作为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山西银行战略发展与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叶培隆介绍道,作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源地之一,山西拥有悠久的金融文化传统,流传下来的金融思想多样而深入,流传于民间的金融故事也很多。2024年,山西银行联合山西省委金融工委、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晋商博物院共同打造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邀请了来自人民银行、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商博物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全面梳理了山西金融历史的发展脉络,将零散的金融历史遗存进行系统性梳理和集中展示,构建起一个条理清晰、内容完整的山西金融历史叙事体系,让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呈现晋商精神与金融文脉,成为新时代金融文化传播窗口。
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山西省在金融文化展示领域的空白,也为全国金融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开馆至今,该馆已累计接待人数超6000人次,受到金融从业者、历史文化爱好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将以此次荣誉为新起点,让历史照进未来,为文化强省和我省金融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力量。”叶培隆表示。
创新传播机制 擦亮“金字招牌”
成立于2021年的山西银行是以原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新设合并方式设立的省属金融国有企业。作为山西金融业的一名“新兵”,山西银行积极主动承担起筹建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重任,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鲜活实践,更是其自身品牌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在品牌传播与声誉管理日益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政策红利和金融服务吸引客户已难以满足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山西银行战略发展与品牌管理部通过策划和执行差异化的创新品牌策略,不仅塑造了银行独特的“金字招牌”,更成为推动其持续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提升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山西银行坚持在战略传播体系上全盘布局、持续优化,围绕“品牌即服务、传播即生产”的理念,通过“打造双平台传播闭环、导入AIGC技术提升内容力、构建山银品牌日历体系、‘山银奋斗者’文化品牌栏目、高效舆情响应机制落地”五大机制创新,搭建起系统性、高质量的良性传播平台,推出一大批内容导向鲜明、传播社会正能量、社会影响突出的优秀宣传作品。
持续正能量、高质量的内容输出,为山西银行赢得了政府、行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也助力银行接连拿下省部级及行业权威荣誉。仅2025年上半年,山西银行便先后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的 “2024年度守正创新好新闻”奖、“百佳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媒体账号”称号、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成为全国金融系统中区域性银行品牌建设的中坚力量。
坚持在传播层面“守正”,是山西银行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粘合剂”,持续在机制和工具层面“创新”,是助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成立五年来,山西银行以传播赋能发展,用创新赢得信任,蹚出了一条带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的品牌建设发展之路。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使命感砥砺前行,继续深耕“传播力即发展力”的系统思维,围绕金融服务民生大局,深化品牌责任感表达,用专业传播塑造更加稳健、可信与温暖的金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