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青年报

刀刻传情意 让果蔬绽光彩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6:奋斗者·正青春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陈彤
  
  “家人们,今天我们来讲萝卜雕花中的旋刀法要诀……”近日,在太原市晋源区赵家山村一间普通工作室的直播间,一脸络腮胡子的马俊正专注地雕刻着一根胡萝卜。刻刀在他手中灵活翻转,短短三分钟,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便在案头“绽放”。这名被粉丝亲切称为“胡子哥”的果蔬雕刻师,用20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雕刻这门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木雕到果蔬雕的转型
  
  马俊早年曾系统学习木雕技艺。回忆起转型契机,他笑着说:“有一次在餐厅看到厨师用萝卜雕花,突然觉得食材比木头更有生命力,雕完还能吃。”就这样,他踏上果蔬雕刻的探索之路。
  2023年,马俊将工作室落户太原。他坦言:“太原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晋源区,既有晋祠这样的千年古迹,又有活跃的文旅市场,传统手工艺在这里有广阔的舞台。而且太原人对饮食文化的讲究,婚庆、寿宴、节庆对雕刻装饰的需求,也让我更加有创新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工作室的墙上挂着马俊最珍视的5把刻刀,最旧的一把已经陪伴他20年。马俊介绍,果蔬雕刻需掌握旋刀、直刻、镂空等10余种刀法。为了锤炼技艺,他甚至练习蒙眼雕刻,以培养精准的肌肉记忆。
  最难的是整只冬瓜的雕刻。要先在表皮勾勒出大致轮廓,随后一点点剔除、打磨。龙凤的鳞片要细如发丝,才能显出游动的灵动感;藤蔓的缠绕要自然舒展,仿佛真的在瓜上生长。马俊低头运刀,刀尖划过冬瓜的弧面,碎屑簌簌落下,渐渐浮现出龙凤缠绕的纹样。刀起刀落间,冰冷的刻刀仿佛有了温度,龙爪遒劲,凤羽翩跹,笨重的冬瓜渐渐有了生命力。
  
  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不只局限于瓜果,泡沫等材料都是马俊雕刻的素材。他的雕刻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婚庆系列、寿宴系列和节庆系列。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龙凤呈祥”泡沫彩塑,完成一对龙凤彩塑通常需要7至10天。制作时,需要先在泡沫表面勾勒出轮廓,然后用刻刀一点点剔除多余部分,再精细打磨至表面光滑,并用钢筋连接各骨架,随后敷上特制泥塑塑形,最后用矿物颜料分层彩绘。
  马俊还将山西面塑与现代雕刻技艺相结合,开发出“花馍工坊”系列产品,传统的寿桃、孔雀与创新的卡通造型并排陈列,工艺之精细让人啧啧称奇。
  “吃吧,这‘花’甜着呢。”村民常带着孩子看他雕刻,而他总是乐呵呵地把刚雕好的“小兔子”“小花朵”送给孩子们。“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就觉得特别满足。”他说。
  在快手平台,马俊拥有40多万粉丝。每天9时,他会准时开播。“家人们看好了,今天我们要雕的是‘喜上眉梢’。”镜头前,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刻刀在西瓜皮上流畅游走。粉丝纷纷留言:“这手法太娴熟了!”“看得我都想学!”
  
  传承路上的坚守与创新
  
  近年来,找马俊学艺的年轻人不少,他总是倾囊相授,从不藏私。工作室的墙上挂满锦旗,“德艺双馨,技高一筹”“一刀一划授真传,百果千蔬寄深情”……字里行间满是对他的敬佩和感激。
  将工作室落户太原后,马俊开始系统性招收学员,目前已培训300余人,不少人已在全国各地的酒店、餐厅独当一面。来自陕西职校的教师李耀武利用暑假专程前来进修,他说,这里的教学特别注重实用性,对他回校教学有很大帮助。专程从山东赶来的学员陈斌原本经营一家小餐馆,准备学习后专攻庆典摆台雕刻。“看着他们从笨手笨脚到能独立完成作品,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马俊说着,眼中闪着欣慰的光。
  然而,马俊坦言,传承之路并不平坦:“很多年轻人学了几天就嫌累,能坚持下来的不多。”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他开始尝试将雕刻与流行元素结合,或者在直播中增加互动环节。
  如今,马俊的团队每年要承接200多个订单。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他开始接到一些文创项目的邀约。“最近准备开发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雕刻作品,也在着手申请非遗,未来计划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并探索新的雕刻教学方式,让更多人感受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让它们走进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