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晓平 通讯员 钟昱星 郭云
一座烈士塔,一处残院,一腔热血,一个信念,组成了忻州市繁峙县90后青年武凌宇的炽热青春。他出生于和平年代,却对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十余年来,他怀揣对革命先烈的崇敬,踏着战火遗痕,跨越数万公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打捞”烈士线索,用青春践行着“让英魂归故里”的承诺,书写了跨越时空的温情传承。
跨越数万公里找线索
武凌宇出生在烈士家庭,家中先辈多人投身抗日战争先后牺牲。“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长辈都会带全家为牺牲的革命战士焚香祭拜。他们多是外乡人,家人便主动为其看护坟墓、按时祭拜,还有一座国际友人的坟墓,也悉心守护着。”武凌宇说。
武凌宇自幼跟随姥爷生活,常听姥爷讲太姥爷的抗战事迹,对红色历史兴趣浓厚。上初中时,随姥爷去烈士陵园扫墓时,站在烈士塔前,望着上面几百名抗战英烈的名字,他心生疑惑:“常从老一辈口中听到这些烈士的事迹,却很少见他们的亲属前来祭拜。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埋在这里吗?”强烈的使命感在他心中燃烧,他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不能让烈士成“无名英雄”,他们的家人应该知晓他们的英勇,萌生了为烈士寻亲的想法。
此后,武凌宇便利用课余时间到烈士陵园,一笔一划抄下300多名烈士的名字,暗下决心要让他们早日“回家”。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寻觅文献、查阅档案、收集老照片。他还自费购买大量抗战历史书籍与日本侵华时期的影像资料,寻找烈士遗照、为烈士寻亲。
武凌宇沉浸在历史资料中,逐字逐句查找线索,足迹从乡村到城市,从本省到外省,十余年跨越数万公里,走访成千上万个村庄,精心研究每条线索、每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
寻亲之路布满荆棘,线索有限且模糊,有的烈士仅留有模糊的名字或大致籍贯,有时核实一条线索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资金匮乏让他捉襟见肘,资料缺失致使线索中断,但他从未动摇,他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试试。”
寻亲是三代人的心愿
武凌宇坦言,多年投身于为烈士寻亲的行动中,是在完成家里三代人的心愿。而这一切,与一枚家传银元紧密相连。
“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时任繁峙县县长于寿康赠给我太姥姥的。它像一座精神灯塔,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立志报国、砥砺奋进,是我们家族最珍贵的精神力量。”武凌宇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盒子里取出一枚银元。这枚银元尽管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却不见一丝划痕,币面上的图案线条流畅、字迹刚劲。
这枚银元的背后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武凌宇的太姥爷孟兰芝以仁义立身,在当地威望颇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孟兰芝被任命为村长,于寿康等革命前辈曾在他家中住宿。孟兰芝在家中秘密设立了情报站,凭借广泛人脉在繁峙城郊发展了一批可靠的情报员,为抗战后方提供了坚实力量。后因汉奸出卖、叛徒告密,孟兰芝被日军抓捕,虽遭受酷刑却坚守信念,牺牲自己保全了全县重要情报网。于寿康被其精神打动,将这枚当时相当于20余人一天口粮的银元交给其妻子,嘱咐她照顾好烈士后代,传承革命精神。80余年来,这枚银元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老物件,更是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
这枚银元蕴含的精神力量一直激励着武凌宇,十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十几个省,成功帮助上百名烈士寻找到亲人,发掘出多张烈士遗照。
在为烈士寻亲的同时,武凌宇积累了大量史料,耗时多年,经无数次修改完善,完成了一部十几万字的烈士传记。这部传记不仅仅是文字记忆,更是对烈士的深深敬意,让烈士事迹永留世间,供后人铭记。
在武凌宇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90后独特的追“星”方式。他所追的“星”,是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献身的烈士。他的寻亲事迹体现了对信念的坚守、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英烈忠魂的告慰以及对国家记忆的延续——烈士的信息与功绩不应被历史掩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风尚应代代相传。如今,他仍然坚定地走在寻亲路上。“当年,他们为我们英勇牺牲;现在,我也要为他们做点事情。”这是他的心声,也应是全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让更多烈士与亲人相聚,英魂在故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