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青年报

扎根乡土 大同工匠谱写“兴农”新篇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4:先锋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王丽娟
  
  19年前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走上孵化家禽致富路。10年前转型发展,一心又扑在种植业,以匠心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冠果茶的制作工艺,打开了灵丘古茶文化的新征程。省青农协副会长、大同一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灵丘县新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锦林19年扎根基层,以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养鸡、种小米、制茶、开发沙棘果等产业,将荒山变成致富乐园,用创业激情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谱写了一曲大同工匠深耕大地的“兴农”新篇。
  
  从养殖到种殖 挑起非遗重担
  
  出生于1980年的刘锦林是灵丘县武灵镇刘家庄村村民。2006年,北漂的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创业的激情,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小山村。当时,由于撤乡并镇,村民们都搬到了县城边上的移民新村。经过一年的考察,他决定带领村民一起搞养殖。2007年,他在武灵镇黄峪村成立灵丘县新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圈起一片山林,放飞一群土鸡,以原生态的方式养殖出肉质鲜美、口感极佳的禽类产品……他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刘锦林并没有满足于此,始终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他报名参加了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土地流转等各种知识。
  学习以后,他发现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就地取材。他了解到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尤其叶子部分可以制作成茶,具有降三高、疏通血管的功效,最主要的是文冠果茶制作技艺还是灵丘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时,他感觉自己的又一梦想被点燃,同年开始拜师学艺,系统学习了工厂化加工文冠果茶的制作工艺,并加以改进。他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乡亲们发财致富的茶园,努力做出高品质的文冠果茶,打造家乡地域特色品牌。
  
  从传承到创新 打造“一品”好茶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所研究,文冠果茶含有黄酮、多酚以及皂苷等多种微量元素生物活性成分,对‘三高’病人和风湿病患者有一定疗效。”刘锦林介绍说,文冠果茶是由文冠果叶加工而成,口感醇厚甘甜,深受爱茶人士喜欢,具有极高的市场潜力。
  刘锦林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找准市场定位,优化茶产业结构,不断提品质、创品牌、强带动,在茶叶加工、品牌打造方面下足功夫,做强特色产业。为了提升文冠果茶品质,他四处拜访专家,学习先进的种植和制茶技艺。同时,在团中央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山西大同大学团委组建了义务帮扶设计小组,从“灵乡小果”商标到外包装进行全面设计,以全新的资态步入市场。
  为了打开市场,他带着产品奔波于各类展会,积极对接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文冠果茶”成功入选“山西药茶”名录,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量大幅提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从一个制茶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高级茶艺师和大同市工匠。”刘锦林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从生产到销售 助农带农发展
  
  在发展文冠果产业的同时,刘锦林还关注到家乡漫山遍野的沙棘果,通过石家田乡孙庄村流转16亩土地,成立了大同一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两条生产线,最终让沙棘原浆产品顺利打入全国各地市场。
  “在原浆生产的基础上,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成功推出沙棘果汁产品。这不仅丰富了产品线,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刘锦林表示。
  此外,他还开展了农机销售与服务业务,被灵丘县农业农村局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指导帮助超千名农民。截至目前,他的合作社采用种养结合模式,托管土地2000多亩,带动6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19年来,刘锦林从畜牧养殖到特色种植,再到农产品深加工,他用智慧和汗水,在灵丘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创业传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他先后入选山西省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百名优秀学员”、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山西省百佳技能农民”、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合作社在山西省农林水劳动竞赛中获集体二等奖,公司项目《沙棘小果果,赋能大产业》荣获“农行杯”第八届“三晋新农人”科技创新竞赛初创组三等奖。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作为一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我们在返乡创业、乡村振兴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让一起回乡创业的青年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这场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中,让我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刘锦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