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 (1929—2020) 山西沁县人。1945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青年团和学联工作,曾担任太岳区学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山西省直机关总团委书记、共青团山西省委学校部部长、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1966年至1973年1月,历任定襄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主任;1978年3月起,任中共忻州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1981年10月至1991年6月,先后任山西省工商局党组副书记、书记、副局长、局长,中共长治市委代理书记。曾任山西省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山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山西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第五届山西省纪委委员。1991年离休。
讲述人:李曙光 李曙明 讲述时间:2022年9月26日 整理人:赵建雄
普通人家走出来的好孩子
我们的父亲李秀林,1929年9月26日出生在长治市沁县漳源镇西倪村一个中农家庭。我们的爷爷是一位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地道老农民,爷爷和奶奶育有父亲和姑姑两个孩子,日子过得还算小康。1938年,爷爷参加了抗日革命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选为抗日联村村长,且连任八年。因此,爷爷家被盘踞沁县的日寇和伪军认定是“八路军家庭”,为了躲避日伪的搜捕,一家老小,特别是爷爷,不得不东躲西藏。奶奶连惊带吓,加上奔波劳累,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这些过往给年幼的父亲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父亲说,当时日子虽苦,但他为自己生在“八路军家庭”而感到光荣,他也从小就确立了“为劳苦大众斗争”的理想。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太岳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蓬勃发展。1945年春天,爷爷把我们的父亲送到了沁县 “抗日三高”学习,这是我党在边区办的一所高级小学,那一年,父亲才十六岁。在学校里,父亲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表现都很突出,当年7月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说,从那时起,他才开始真正懂得爷爷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抗日工作,爷爷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要为民族解放、为劳苦大众能翻身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奋斗。在“抗日三高”,父亲说他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也学会了一切听从党的安排。父亲入党以后,被选为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父亲在“抗日三高”学习一年后毕业。1946年春,父亲考入敌后沁屯中学,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半年后,又到屯留二区路村帮助 “土改”,担任工作小组组长。这期间,父亲不分白天黑夜,不辞辛苦劳作,领导农民同封建恶霸地主作斗争,通过斗争夺取回来的胜利果实如数交公,然后再发放给农民群众,父亲还被选为“土改”斗争模范。他返回学校时,村里老百姓敲锣打鼓欢送,拍手称赞他是一个“好孩子”。后来,父亲还被选为太岳解放区学生联合会主席、华北区学联执行委员、太岳区党委青委会干事等。
革命工作中的好干部
我们的父亲一生坚定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他恪尽职守、亲力亲为、任劳任怨,他为人宽厚、团结同志、爱护干部,他作风正派、人品端正、大公无私,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
父亲担任山西省工商局局长十年,这十年,父亲为山西工商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无论与谁说起这些,父亲总是笑眯眯的,只谈全局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团结奋斗,始终不提自己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我们对父亲工作中良好表现的了解,还是通过两篇文章才知道的。
一篇是《中华英才》杂志1991年第13期“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专刊,以《他是个好人》为题对我们的父亲进行的专题人物报道。
另一篇是父亲去世后,《山西市场导报》于2020年10月15日刊发的题为《深切怀念老局长李秀林同志》的悼念文章,文中除了简要追述父亲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还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两篇文章,我们至今都收藏着。这就是我们了解到的工作中的父亲。其实,我们相信,父亲的工作成绩、领导艺术,包括他的人格魅力、高风亮节,应该远远不止这些文字所报道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看到这两篇文章,我们还以为父亲仅仅就是一个乐观守成、不与人争的“好好先生”式的领导干部呢!
平凡家庭里的好男人
在家庭里、在生活中,我们也认为父亲是一个“好人”。我们全家人,不管大小老少,从来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缺点,除了一些老干部身上共有的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工作勤奋、公而忘私外,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的真诚友善、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宽厚仁慈等。
父亲先后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我们作为他的子女,亲眼看到了他的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记忆中,父亲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家休息。回家后,父亲从来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影响家人休息。他患有高血压,有时候头疼得厉害,在家里吃一两片降压药或去痛片,就去继续工作或学习了。
父亲是一位仁慈善良的长者,一辈子善解人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为领导干部,他总是把单位的年轻人和部下当自家人一样对待。听母亲说,有一年父亲单位分配来一位年轻人,在单位集体宿舍住。年轻人家庭条件较差,生活上遇到了不少困难,父亲就让我们的母亲对这个年轻人多照顾些。单位集体宿舍冬天冷,父亲就把家里正用的煤油炉子送给年轻人以解燃眉之急。那个年轻小伙子结婚后,有了孩子,但小两口平时工作忙,中午回不了家,父亲和母亲就谁有空儿谁去替人家接送孩子,有时候还把人家的孩子接到我们家里来吃饭。遇到单位年轻职工的孩子生病了,父亲也会记在心上,帮忙寻医问药。有的同事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来家里找父亲聊天,父亲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给他们解答疑问,劝慰疏导,以解开其心结。所以,父亲单位的许多年轻人都把我们家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家。父亲单位的年轻人都说,父亲慈眉善目,和声细语,看到他,他们的烦恼和忧愁就没有了。我们的父亲真正做到了“对同志如春天般的温暖”。
父亲是一个光明磊落、为人正派的人。他从来不在家里谈论单位的事,从来不在别人背后说长道短,也不会动不动就发脾气、训斥人。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在家里犯了错误,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父亲总是循循善诱,非常耐心地帮助我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他从来不会去单纯地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也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去呵斥我们。但是,我们从他的满脸微笑和轻声细语中,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道理,或者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让我们受益匪浅。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说话做事特别坚持原则。他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我们家人。他从来不利用职权解决个人问题,也从来不允许我们借他的职权占公家便宜。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不能乱花钱,不能铺张浪费,要节约用纸、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吃饭要“光盘”。所以,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父亲说:“一粒米、一度电,都来之不易。农民伯伯、工人叔叔,都是要付出许多辛苦才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妹妹曙明习惯经常洗手,用水比较多,有些浪费,有时候在家里用水没有节制,父亲就会提醒她说,咱们国家水资源如何如何紧缺,一定要节约用水。妹妹有时候就开玩笑地调侃父亲说:“爸爸,您不用当工商局局长了,您应该去当水利部部长!”玩笑归玩笑,妹妹还是会赶紧关好水龙头。平日里,父亲把洗了水果洗了菜的水拿去浇花,把洗了脸洗了衣服的水攒下来去冲马桶。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就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了。
我们小时候,还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当时弟弟在太原市五中上学,弟弟穿的衣服总是有不少补丁,有时候干脆就是补丁摞补丁,同学们经常笑话弟弟穿的不好,弟弟有时候回家就闹情绪。父亲总是和颜悦色地给弟弟讲道理,讲他自己小时候的苦难经历,讲八路军的优良作风,弟弟听多了也就渐渐理解了。可是弟弟的班主任老师真以为弟弟是贫困人家的孩子,有一次直接来家里家访——准备帮弟弟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来家后才知道我们的父亲原来是团省委副书记。班主任老师笑着感慨道:“父亲已经是级别不低的省领导了,孩子穿衣服竟然如此朴素,真是家教好啊!”其实我们做子女的,早已习惯了,从来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丢人,我们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就很真实自然。
父亲还是一个非常孝顺、善待他人的人。我们的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身体也不好,父亲总是定期给爷爷奶奶寄去生活费,还经常给爷爷奶奶买药。有时候老家的亲戚遇到困难找上门来,父亲从不嫌弃,总是尽全力帮助他们。我们姐妹两个长大后出嫁时,父亲一再地告诉我们说要善待公婆,要求我们要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他们,要尊敬,要孝顺,绝对不能闹意见。姐姐曙光是大夫,父亲经常提醒姐姐要善待病人,特别是对农村来就医的患者,更应该给予照顾,给予病人温暖和方便。
父亲教育我们要热爱学习、勤奋学习,要积极上进、努力进取。只要一回到家,一见到我们,父亲就要问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情况。姐姐曙光上高中时,课外通读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父亲对每一篇笔记都进行了仔细阅读,还认真地修改,加以指点,并跟姐姐曙光进行多次探讨。姐姐说,这令她很受益的。她后来参军、入党、上大学,乃至参加工作,父亲的言传身教时时激励着她上进。当然,父亲本人也酷爱读书学习,他白天上班工作忙,晚上回到家经常还要秉烛夜战,刻苦攻读。父亲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经常为工商工作建言献策,工作之余,还主编了《山西工商行政管理史料选编》《中国企业登记年鉴》《工商行政管理法规问答》《商业知识》等书。他的论文《加快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获山西商业经济学会优秀论文奖。
总之,我们的父亲确实是一个大好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对谁,父亲永远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父亲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慈言善行、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会把父亲的一生追求和美好品德作为一种优良家风代代传承下去,永不褪色!
摘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