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重要源头,舜帝文化已传承将近五千年,其精神内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这就是传统文化最深刻的使命:永远在生长,永远回应时代。挖掘舜帝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舜帝文化的优秀传统美德,构建舜帝文化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与中学德育资源的融合机制,探索青少年传承传统美德的有效路径,既能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为当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舜帝文化;传统道德;中学德育
舜帝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鼻祖,以勤劳、孝悌、贤良、无私等美德被后世奉为圣王典范。《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为三皇五帝之一,舜帝及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以孝事亲,孝道伦理的奠基者
舜帝以“孝”著称。舜的父亲愚顽,后母爱说他的坏话,弟弟象骄纵、傲慢、凶狠,而他却始终孝敬父母,与他们和睦相处。父亲瞽叟让他修补仓房,却纵火烧他,他从房顶跳下得以活命;父亲让他凿井,却倾土埋他,他从藏身的隧道中逃出,得以脱险。他恭敬地侍奉父亲、后母,友爱兄弟,从来没有懈怠过。遇到自己有小过失,他便接受惩罚。他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舜于历山耕种,其孝感天地,传说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百善之先”,是个人伦理、家庭伦理乃至社会伦理的起点。儒家二十四孝中舜高居首位,后世儒家将舜的孝道上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也成为儒家孝子面对父母责罚的态度。“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的论述,凸显了舜帝孝道对传统孝道伦理的奠基意义。
二、以和治家,家庭伦理的建构者
舜以和治家,家人多次想要陷害他,都没能做到;家人对他有需求的时候,他总在身边。弟弟象欲抢夺其位,舜帝选择以德报怨,替弟弟象耕种贫瘠的土地。继母多次陷害他,他不计前嫌,为继母修补漏雨的茅屋。舜30岁时,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尧帝的两个女儿,严格遵守作为媳妇的礼节,不敢因为出身高贵就用傲慢的态度来对待舜的家人。帝尧又派了9个男儿与舜相处,来观察他在家庭之外如何与他人相处,舜的言行越发严谨,舜派去的9个男儿更加淳朴厚道。
舜将“克谐以孝”的记载转化为民间家庭和谐的典范,他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伦理的建构者。
三、以德教民,仁政思想的实践者
舜不仅孝亲,更推己及人。舜在历山耕田,带动民众互让田界;在雷泽捕鱼,引导渔民谦让居所;在黄河边制陶,带动百姓认真做事,精益求精。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住过的地方一年便形成村落,两年便形成集镇,三年就形成都市。这种“推己及人”“仁民爱物”的博爱精神逐渐演化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准则。
舜治理天下时,以“德”为核心,主张“修德惠民”。他以身作则,不依赖刑罚,而是通过自身德行感召民众。在舜的时代,礼乐不再只是贵族的专利,他将道德教化融入艺术之中。他首创“谤木”制度,架起直通民意的桥梁。舜帝与民众相处,始终秉持诚信与谦和的态度。其诚信与礼敬的精神,引导百姓发自内心地向善向好。“言必信、行必果”“礼尚往来”等道德规范,也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树立规范,逐渐演化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
这种不依靠权力压制,主张统治者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民生为根本的“修德惠民”思想,后世儒家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政”理念,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从家庭伦理到社会秩序,舜构建了一套以“孝、仁、德、信”为核心的德治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四、以贤理国,人才任用的革新者
舜治理政事,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他的治理之下,父亲威严,母亲慈爱,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国内太平,外族向往。他不畏权贵,流放被世人称为“四凶”的贵族后裔——浑沌、穷奇,梼杌、饕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四方最偏远荒蛮之地,用以警醒恶人。
舜管理百官,在用人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选贤任能,打破血缘世袭的用人制度,任用“八恺”掌管水土,安排各种事务;任用“八元”到四方宣传五教。他让禹担任司空,后稷担任田畴,商契担任司徒,皋陶担任大理,垂担任共工,益担任虞官,朱虎、熊罴担任益的助手,伯夷担任秩宗,夔担任典乐,龙担任纳言,共任用22人辅佐他治理天下。将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放到最适合的职位。每三年考察一次工作业绩,根据考察的业绩分别给予贬降或提升。这些政策的落实,彰显其革故鼎新的治国方略和经天纬地的政治才干。
舜帝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德孝之根,是德泽千古的文明火种,是青春血脉中生长的文化基因。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今天,重读舜帝“克明俊德”的故事,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的启迪,更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勇气。将舜帝文化,尤其是德孝文化纳入青少年德育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的缺失,培养“推己及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改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都有不凡的意义,更为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提供坚实基础。(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于河东地域的本土文化资源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课题编号:QSNFZ2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