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帮11名外地人讨薪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13版:平安南阳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王海锋 通讯员 尹瑛 马鑫琳

  日前,一份特殊的求助引起了南阳市卧龙区综治中心的重视,11名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因被某服务有限公司拖欠工资,陷入困境。在这场一波三折的纠纷化解过程中,该中心诉讼服务团队以其专业的法律素养、司法为民的灵活举措,提供了关键的法律支撑与司法保障,成为定分止争的核心力量。

  快速响应精准研判

  提供明确法律路径

  8月31日,11名务工人员来到南阳市卧龙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解决被拖欠工资的问题。由于这些外地工人不会讲普通话且被拖欠工资时间长达数月,生活情况较为窘迫,每个人的情绪都比较激动,一时间综治中心的大厅内人声鼎沸。

  为尽快解决工人的讨薪问题,该中心迅速启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作为核心成员单位,卧龙区法院派驻综治中心的诉讼服务团队第一时间参会进行研判。经过梳理案情,双方争议的核心在于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诉讼服务团队负责人指出,无论法律关系性质如何,当前首要应明确欠薪事实是否清楚、具体金额能否确定。鉴于该服务公司对拖欠11名工人工资共计14万余元的事实并无异议,如公司出具书面欠条确认债务,该凭证即可作为认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关键依据,当事人有权据此启动相应法律程序,实现纠纷快速处理。这一建议有效避免了在定性问题上陷入僵局,直接将调解重心放在事实清晰、金额确定的欠薪问题上,为高效化解纠纷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与会部门共同约谈了某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以案说法,告知其从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两个路径依法处置的后果,形成了行政、法律双重震慑,促使其法定代表人正视欠薪问题。在后续的调解中,该公司法人主动出具了欠条,并作出还清欠款、为众人提供住宿条件的承诺。此次调解安抚了工人的情绪,也为他们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保障。

  司法确认赋予强制力

  筑牢调解协议防线

  履行期的最后一天,事情又起波澜。该公司因资金链问题始终没能恢复营业,也未全部履行首次调解协议,仅支付了2万余元,导致纠纷化解再度陷入僵局。9月2日19时许,在该中心主任周亮的主持下,卧龙区法院、劳动仲裁院等部门共同参与下,经过数小时的多轮调解,至次日2时,双方最终达成了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为确保该协议有效执行、避免再次沦为一纸空文,诉讼服务团队负责人蒋娜当场对调解协议进行了依法审查后,作出民事裁定书,确认该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蒋娜向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明确告知,司法确认与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若公司未按裁定书确认的期限内履行付款义务,务工人员可凭此裁定书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无须再经过漫长的诉讼过程,希望公司尽快支付剩余欠款。这无疑为调解协议赋予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险,既确立了调解结果的法律权威与强制执行力,又有效缓解了工人的焦虑,同时对公司形成严格的法律约束,督促其如期履约。

  持续保障彰显司法担当

  跟踪履行终化解

  为确保调解协议的顺利履行,防止出现注销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资产转移、法定代表人外逃等规避债务情况,该中心协调各部门多管齐下,一方面由区法院派驻诉讼服务团队按照司法确认流程继续推进,另一方面,组织劳动监察大队进行调查取证,同时,多次约谈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以法析理,并对其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和前景进行理性分析,引导实际控制人坚定盘活企业信心,积极采取措施尽早营业。

  经过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某服务有限公司积极筹措还款资金。在得知公司实际控制人又筹到了7万元的情况下,该中心召集双方再次进行调解,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公司为还款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劝导工人们能够互容互谅,理解公司经营的不易,给予一定的宽限时间。最后,双方约定把余下款项还款日期延迟到月底,11名务工人员除一人留在南阳继续务工外,其他人均已踏上返乡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