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在鹤壁市淇滨区银杏雅苑小区法学会服务站点,一场持续多日的商品房“层高缩水”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业主代表紧握法学专家的手感慨道:“没想到你们当天就到现场,3天就除掉了30多户业主的心病!”这是鹤壁市推进“法学专家+站点”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鹤壁市法学会以党建为引领,将基层服务站点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功能优化、渠道畅通、特色创新,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用专业服务破解治理难题,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基层法律服务之路。
调解、咨询、普法一站式落地
今年以来,鹤壁市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法学会服务站点入驻综治中心工作,要求做优做强融合文章。市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体推进,全市8个县级法学会、49个乡镇(街道)法学会工作站已全部入驻综治中心。
山城区综治中心推进法学会工作站与综治中心场地融合、业务融入,探索“三色”联动、“三级”联作、“三调”联治机制。工作站按纠纷类别划分为红、黄、蓝三级分类,依复杂程度启动响应机制,联合法学专家化解疑难纠纷,目前,该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
法律咨询的专业性离不开制度保障。鹤壁市制定《法学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暂行办法》等5项“法学专家上前线”制度,明确专家参与“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项目评估、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案件化解”(合称“四个重大”事项)的流程规范。近3年来,全市法学专家在基层站点累计办理“四个重大”事项170件,审查合同300余份,化解重大矛盾200余起。
依托基层服务站点,鹤壁市法学会还着力打造“基层行”“双百”等法治宣传品牌。今年樱花季,淇滨区法律服务站点在景区设法治集市,通过有奖问答、情景剧等方式吸引2000余名群众参与;淇县创新举办“法安淇县·德润朝歌”法治文艺巡演,《任长霞》《包青天》等法治戏曲赢得群众喝彩,现场开展的普法微讲座和法律咨询,把法治大餐送到群众身边。
从“坐堂等案”到上门解困
“以前信访遇难题,心里直打鼓;现在法学专家跟着领导一起接访,心里踏实多了。”淇滨区信访局接待大厅内,市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鹤壁市法学会推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经验,建立法学专家陪同党政领导接访机制,对信访部门提请的重大信访案事件,组织专家以第三方身份参与接访、释法说理。截至目前,全市法学专家已参与领导接访82次,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成功率提升30%。
法律服务不仅要送上门,也要沉下去。鹤壁市法学会建立法学专家对口支援乡村工作机制,依托工作站近距离服务群众。在浚县白寺村,法学专家用“四诊”工作法扎根田间:每周三“坐诊”村委会,每月上门“问诊”特殊家庭,急事难事“急诊”响应,复杂纠纷“会诊”攻坚。淇县西岗镇纪某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始于20世纪90年代,双方曾多次发生矛盾,县法学会组织专家多次走访,经过3个月的多轮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针对行业治理难点,鹤壁市在行政执法、劳动仲裁等领域设立74个行业性法学会工作站,按“站点吹哨、专家应答、现场办公”模式办实事。今年7月,市司法局法学会工作站求助,称市直多部门联合起草的《鹤壁市快递管理办法》存在法律定性难题。市法学会迅速组织行政法专家召开评估论证会,提出咨询意见,助力该办法顺利颁布。
让法治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鹤壁市法学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社会力量纳入基层站点,形成“站点搭台、会员唱戏”机制。在浚县伾山街道法学会工作站,由退休女教师、妇联干部组成的“好大姐”调解队,今年已化解婚姻家庭纠纷60余起。该市还整合多方力量,打造“老邵工作室”“小莉帮帮团”等一批群众信得过的服务品牌。
同时,积极打造多元法律援助站。在淇县交警大队工作站,“法学专家+保险+调解”模式大幅提升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今年3月,张某驾车与电动车相撞,双方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下,工作站启动一站式服务:专家解读责任认定,保险员核算金额,调解员现场沟通,仅用两小时便达成协议。
此外,企业的法治需求也被精准捕捉。在淇县高新区,“周四有约”“法治体检”已成为企业惯例,每周四法学专家上门审查合同、完善制度,今年已帮助11家企业堵塞法律漏洞,避免经济损失超300万元。鹤壁市还在法治力量薄弱的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立27个特色服务站点,结对帮扶企业,联系政法部门开展涉企纠纷调解等。此前,某电商企业因商标侵权陷入纠纷,站点专家连夜梳理证据链指导维权,最终获赔50万元,企业负责人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法律服务,让我们敢闯敢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