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霍州署衙寻端公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09版:法治文苑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建树

  秋风漫过霍州署衙的飞檐,将青砖黛瓦晕染成厚重的烟火色。“曹端公廉文化黄河行”采访团一行,远赴山西临汾霍州。踏过仪门,檐角铜铃轻响,似在为我们引路。此行,我们非为观瞻古建,只为寻访600年前那位在此播撒公廉种子的先贤——明代理学之冠曹端,端公。

  霍州本就是块浸着文脉的土地。尧王在此避暑,大禹于此治水,“霍邑之战”奠定李唐基业,中华门神从这里走出,霍姓也带着千年的根脉。这片土地是曹端的第二故乡,他把“心清如水,身正如竹”的风骨,深深种进了晋南的土壤里。

  行至署衙大堂前,我们驻足仰望,试图在这巍峨的建筑中找寻曹端的痕迹。风掠过檐梁,恍惚间,那个身着青衫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目光澄澈如霍泉,望向堂外百姓时,满是悲悯与坚定。这位河南渑池的学者,15岁农耕时便在“勤苦斋”苦读,18岁博通五经,33岁在河南乡试中考取第二名,后赴京会试,以副榜第一的成绩,被朝廷授予山西霍州学正之职,从此在晋执掌学宫十八载。月明之夜,他曾独自徘徊檐下,思索如何以理学教化人心。如今檐角风铃当当作响,仿佛仍在复述着他的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原来,真正的威严,从不是案头的权力,而是一颗不偏不倚、不贪不占的心。

  我们转身,曹端公廉文化展馆的门扉被向导缓缓开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的字样映入眼帘,仿佛在徐徐诉说着往事。

  永乐年间,曹端在父母去世后,按礼制回乡守孝。离任之日,霍州百姓自发夹道相送。有人捧着装满粮食的布囊要赠他作盘缠,他却一一退还,只带着几卷经书、一床旧被登上马车。车轮在青石板路上碾过的痕迹早已淡去,但他的清廉之气如汾河之水,滋养了一代代霍州人。

  如今的霍州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却依然把曹端的名字融入城市的血脉里:署衙广场上,家长指着“廉生威”匾额为孩子讲述历史故事;学校里,老师讲着曹端拒贿的故事,让清廉的种子在孩童心中生根;还有机关走廊里,他的箴言“公生明,廉生威”时刻提醒着公职人员不忘初心。细细琢磨,原来公廉文化从不是历史书页上的文字,而是穿越时空的光,照亮着每一个追寻正义之人。

  晚风轻抚,送我们走出了署衙。回头凝望,这座古建筑在夜色中静静矗立,檐角的灯光闪烁,如同端公温和的目光,注视着这片他曾守护过的土地。此行虽未亲见端公,我们却在这一砖一瓦、一风一铃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端公留下的清正风骨。(作者单位:义马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