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春冉
近日,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从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西贝,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到9月15日西贝公开致歉,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并承诺完成9项措施的整改,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预制菜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
这件事从表面看是公众人物与餐饮品牌的“嘴仗”,实则暴露了预制菜行业发展与消费者知情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消费者普遍持有“非现做即预制”的朴素认知,而预制菜行业则依据2024年六部委下发的文件,将中央厨房配送菜肴、净菜、主食类(如馒头)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对预制菜概念的分歧,使得西贝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没有预制菜”,而消费者却觉得受到欺骗。
其实,预制菜并不等于劣质菜,也非洪水猛兽。只要口味好、干净卫生,预制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明白自己吃的究竟是什么菜。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人们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想要减少预制菜之争,强制要求商家明确标注确实是一种有效方式。消费者拥有知情权,有权知晓自己是否买到了工业复热品。此外,消费者还有选择权,商家明确标注,消费者可自主选择,也就不存在欺骗一说,这就是为什么有网友会说“麦当劳预制但符合预期,西贝标榜现做实为欺骗”。
另外,据媒体报道,西贝线下店存在客流腰斩、日损200万元至300万元营收的现状。要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西贝就要主动公开菜品预加工比例、调整定价逻辑,用真诚来化解这次危机。
根据中消协2022年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一些餐饮企业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据媒体9月13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这意味着预制菜将有统一标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预制菜也被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不管怎样,如果这场风波能促使消费者知情权得到保障,加速国家强制标注政策落地,也算是一桩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