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李梦华
大运河畔,微风拂过朱仙镇西街村“丰”字形街巷,青砖黛瓦的清真寺在阳光下愈发鲜亮;夏都旧址上,国都里村史馆内的古石碑、古井诉说着“八朝古都”开封的千年底蕴……
如今行走在开封市祥符区的传统村落间,随处可见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景象。这场蝶变背后,是开封市祥符区检察院紧扣最高检“三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部署,以行政公益诉讼为纽带,将代表委员建议转化为保护行动,推动传统村落从濒危守护迈向活态传承的法治实践。
一纸提案 牵出保护危机
2024年全国两会后,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在祥符区检察院传达大会精神时提出,希望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破解传统村落保护难题。检察干警随即摸排村落底数、建立名录。不久,该院又收到市政协委员关于深入挖掘国都里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提案。
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军波领办此案,带队实地调查。无人机航拍显示,朱仙镇西街村、估衣街村有10余处风貌不协调的自建房屋,两处建筑濒临坍塌,缺乏保护标志,线路老化,消防缺失……检察官立即固定证据,并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和规划负责人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逐项标注问题。2024年8月20日,该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传统村落拯救行动全面启动。
公开听证 破解保护困局
传统村落保护涉及住建、文旅、乡镇等部门,因职责不明,问题长期难解。2024年11月5日,该院举行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村民代表及相关部门共同商讨。
郭建华强调,保护要留住烟火气,让村落“活”起来;政协委员姜军指出修缮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维护历史风貌。经讨论,各方达成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共识,明确住建负责建筑修缮,文旅申请资金,乡镇落实日常监管。11月8日,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列出整改清单,并提出安装云监控、配备专用灭火器等措施,推动保护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预防。
多方联动 助力村落新生
为确保整改到位,11月13日,该院邀请开封市住建局专家现场指导,细化修缮标准。区文旅局申请的161万元文物保护资金及时获批,保障了修缮进度。
短短一个月,16处破损建筑完成修缮,19块保护标志牌设立,9处古石碑、古井得到妥善保护,27处安全隐患全面消除,线路、消防、监控全部更新,传统村落重现生机。
长效机制 守护千年文脉
2025年3月,郭建华再次来到检察院。该院结合最高检“三名”保护监督活动,邀请代表委员、监督员开展回头看,对3个村落进行评估,推动建立常态化保护体系。
祥符区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朱仙镇文旅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将朱仙镇纳入全市“一河两岸”规划,投入5000万余元改造运粮河;检察院建立村落保护联络员机制,每月走访跟踪,推动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凝聚保护合力。
“我们会继续以检察蓝守护古村韵,让传统村落留得住乡愁,走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荣的新路。”陈军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