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孩子们互动

关爱留守儿童

笑谈工作进展

认真研究案情

参加纪念活动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杰
马玉璞:刻在骨血里的守护从未改变
观礼感言
当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当战机梯队划破长空,当抗战老兵颤抖着举起右手——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忽然读懂:从1945年到2025年,岁月改变了烽火与硝烟的模样,不变的是刻在骨血里的守护;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烟火升腾的社区,守护的手段与工具已然更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赤胆忠心从未改变。
人物档案
马玉璞,1998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新郑市公安局龙湖派出所马玉璞警务室社区民警。自2016年担任社区民警以来,她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累计为群众解难事3600余件,走访帮扶困难家庭8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3400余起;同时以社区警务工作为依托,发现各类违法犯罪线索1500余条,参与破获各类案件20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60余名。
马玉璞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获得个人嘉奖2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最美基层民警等称号。
履职故事
“在阅兵现场,当看到民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我眼前瞬间浮现起抗战时期支前群众‘小推车送粮忙’的画面,仿佛穿越了时空。再想到如今我的社区里,‘红袖标’志愿者和‘志愿者调解队伍’跟着我们一起支摊儿开展普法宣传,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治安巡逻等,我愈发明白,基层治理的密码,从来都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回想观看阅兵时的感受,马玉璞感慨万千。
马玉璞所在的警务室,地处新郑市龙湖镇华南城——一座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城,坐拥7个大型商馆、4个精品区、1个物流园区,入驻商户超1万家,日均人流量突破10万人次,节假日可达20万人次。辖区常住人口6000人,流动人口3.6万人,治理压力不言而喻。为摸清辖区情况、贴近群众需求,马玉璞平均每天在辖区行走2万多步,两部手机里添加了8000余名微信好友,其中九成都是辖区居民和商户。提起马玉璞,不管是商户还是辖区群众,几乎无人不晓。马玉璞警务室已然成为华南城一张亮眼的名片。
考虑到华南城会聚各地客商,政务服务需求量大,马玉璞积极向上级协调,梳理整合高频业务,推动司法行政、市场监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等8个职能部门集中入驻警务室,为群众和商户提供23项便民服务。各部门联勤联动,构建了“发现问题—统一指挥—联动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治理机制,切实优化了辖区营商环境。
为筑牢辖区安全防线,马玉璞还探索出“五队”工作法,牵头组建社会治安巡逻队、矛盾纠纷调解队、政策法规宣传队、营商环境服务队、信息收集采集队,深入推进群防群治工作。
马玉璞说:“天安门广场的阅兵有多壮观,社区警务室的灯光就有多温暖;战机梯队的轰鸣有多震撼,‘唠嗑化解矛盾’的声音就有多动人。我们新时代人民警察,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奔去,守护,从未改变!”
陈晓磐:我们共同的信念是人民至上
观礼感言
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艰苦战争中浴血奋战,以铮铮铁骨抗击强敌,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曾是一名军人,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众人齐唱国歌时,内心的澎湃难以言表,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此次,我既代表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又代表河南公安英模,能够到现场观礼,深感无比荣幸。无论是身着戎装的军人,还是守护平安的警察,我们共同的信念都是人民至上,核心使命都是服务人民、保家卫国。
人物档案
陈晓磐,1989年3月入伍,2000年7月转业入警,现任临颍县公安局党委委员、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他长期扎根基层,始终聚焦群众需求,积极破解农村治安难题,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等方面主动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累计公益捐款30余万元。“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履职故事
陈晓磐2000年转业入警,2005年主动下沉至条件艰苦的皇帝庙派出所工作。2007年,他又主动请缨分包大袁警务区,成为一名驻村民警。
“晓磐刚来村里时,天天骑着摩托车转。”大袁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林说。10多年来,陈晓磐累计行程超15万公里,光是摩托车就骑坏3辆。他的足迹遍布辖区近9000户人家、1.1万多处院落,他对每一户的情况都了然于胸。
在群众的支持与协助下,陈晓磐累计抓获犯罪嫌疑人近200人,处理各类报警求助6000多件次,消除安全隐患3000多起。
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特殊群体,也是陈晓磐在基层走访中最牵挂的人。2009 年,陈晓磐主动联合辖区 6 个村委会、5 所学校,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筹资建起 “陈晓磐留守儿童温馨家园”。他不仅为家园添置了游乐器材,安装了亲情视频通话设备,还搭建起 “民警 + 学校 + 家长” 三方联动的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多陪伴,陈晓磐牵头组织爱心志愿者定期来家园辅导功课,陪孩子们做游戏、过生日、谈心。渐渐地,孩子们都亲昵地喊他“陈爸爸”。截至目前,陈晓磐累计关爱留守儿童超3000名,其中 100 多人已顺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为确保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陈晓磐自费制作了8000多枚警民“连心结”,上面印着他的姓名和手机号码。无论时间早晚,也不管刮风还是下雪,只要接到群众电话,他都会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对军队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作为陈晓磐老兵工作室负责人、皇帝庙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常务副站长,他组织并联合多个爱心志愿者团队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持续开展 “礼遇老兵、致敬老英雄” 志愿服务活动:每逢建军节、 国庆节等重要节点,邀请退役老兵参加茶话会或表彰仪式;对抗美援朝老战士及抗战老兵,常态化开展 “冬送温暖、夏送清凉” 慰问活动,累计服务已超 300 人次,用实际行动传递对老兵的尊崇与关怀。
肖振宇:和平藏在每个家庭的团圆里
观礼感言
泪水不自觉涌出,是在阅兵现场5万多人齐唱国歌的那一刻。这份动容并非单纯的情绪触动,而是源自心底深处那汹涌澎湃的民族自豪感,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底气。
作为这次阅兵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份记忆和感动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守护和平、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物档案
肖振宇,2002年5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南阳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情报中心工作,现任南阳市公安局犯罪侦查支队二级警长,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2017年起,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用心用情投身公益寻亲工作,累计帮助2000多个离散家庭圆了团圆梦。他先后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获个人嘉奖6次。
履职故事
回想阅兵场景,肖振宇说:“和平从不是抽象的国家叙事,它藏在每一个家庭的团圆里,映在每一个孩子的笑脸上。我们的工作,正是和平年代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细微践行。每一次成功寻亲,都是对历史承诺的兑现:先烈们用牺牲换来的和平,必须由我们用行动去呵护、去延续。”
2017年起,肖振宇在繁忙工作之余,主动利用大数据为全国离散家庭开展公益寻亲。只要有闲暇,他就扎进海量信息里反复筛查线索,比对可能吻合的细节,从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他收到的寻亲求助中,多数涉及数十年前的被拐或者失踪事件。求助者提供的信息模糊零散,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单靠大数据支撑远远不够。但他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他耗时多年整理各地方言特点、地貌特征、特殊风俗、亲人称谓、家乡特产等,日积月累,为看似无解的寻亲难题找到了更多突破口。2020年6月,被拐21年的茶正芳向肖振宇求助,可她提供的关键信息都无法落实,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在一次深入交谈中,茶正芳提及家乡盛产芒果与茶叶,肖振宇立刻抓住这一线索,将寻亲范围锁定为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最终成功帮助她与家人团聚。
随着公益寻亲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20年9月,南阳市公安局正式设立“肖振宇寻亲工作室”,为全国群众提供免费寻亲服务。
在寻亲过程中,肖振宇时常接到烈士家属或者有关部门求助——寻找烈士牺牲埋骨之地,或确认烈士家乡信息。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他主动扛起这份额外的责任:“要让不该被遗忘的名字永载家乡史册,让英雄故事代代相传。”“肖振宇寻亲工作室”从2019年开始尝试为烈士寻亲,近年来已为169名烈士找到家人。
多年来,肖振宇的足迹遍布全国,行程30余万公里,义务寻亲5600余次,助力我国32个省(区、市)和美国、荷兰、越南等16个国家的2000多个离散家庭实现团圆梦,他被群众誉为“河南公益寻亲第一人”。如今,“肖振宇寻亲工作室”不仅成为南阳的闪亮名片,还是新时代公安战线上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誓言的一面鲜红旗帜。
韩作君:面对挑战不退缩、不放弃
观礼感言
阅兵现场铿锵的脚步、嘹亮的口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 恍惚间,我又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青春时代。曾经,我也是武警部队中的一员,那身军装承载了太多荣光。离开观礼现场后,我的心潮仍难以平息。这场阅兵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军装虽已脱下,但军魂早已融入血脉。作为一名复转军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并未卸下,我仍会继续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谨务实、恪尽职守,永葆军人的信念,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始终以“不退缩、不放弃”的姿态迎难而上。
人物档案
韩作君,现任洛阳市公安局洛龙分局刑侦大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自2008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累计勘查各类案件现场2200余次,协助全市公安机关侦破案件2300余起。因业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
韩作君长期执着于刑事技术研究,记录了17本工作笔记,将海量涉案数据熟记于心,被同行誉为“行走的刑侦数据库”。以他名字命名的“韩作君工作室”,已成为全市刑事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疑难案件侦办的坚实支撑。
履职故事
韩作君是一名转业军人,曾服役于武警黄金部队。当年的他常年奔走于旷野山川,为国家勘探矿藏默默奉献。一次野外作业中,他不慎从高达50米的山坡上滚落,膝盖严重受伤。手术治疗后,他强忍伤痛,坚持在野外找矿一线继续工作了3年。面对医生的多次提醒和日益加重的腿伤,2008年,他含泪告别军营,告别他深爱的地质事业。
穿上警服,韩作君实现了另一个梦想,但也意味着从零开始。指纹、手印、足迹、痕迹、DNA……这些陌生的知识和技术没有难倒他。“他对技术的热爱,是刻到骨子里的,别人要学两三年,他两个月就能够独当一面。”洛龙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吕晓瑜这样评价他。凭借一股韧劲和持续实践的积累,韩作君逐步成长为现场勘查和痕迹物证领域的专家。
“勘必细,比必快,串必准,打必狠。”这12个字贴在“韩作君工作室”外墙最醒目处,是他总结的工作法,如今在全市公安系统推广应用。
“刚到刑警队时,大家都很‘烦’他。别人出现场半个小时,他要待两个小时。但后来,因为他极其细致的现场勘查,我们接连破获多起大案,大家都心服口服。”与韩作君一起共事近16年的洛龙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杨晓刚感慨。
每天查看洛阳全市违法犯罪人员建档指纹,每隔4天查看并重新编辑比对全市录入的现场指纹,是韩作君雷打不动的习惯。每破一案,他必“回头看”,将案件细节与线索逐一记录。这些信息逐渐深植脑海,成为他侦破新案的“活字典”。
2019年,韩作君被确诊患有膀胱癌并伴有肾上腺肿瘤,经历两次手术和一年多的化疗。然而病痛并未消减他对工作的热爱,他依然坚守在刑侦一线,每天最早到岗;仍然骑车上下班,习惯性地观察路上的人、车、视频设备;依旧在笔记本上记录每起案件的最新进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热爱”、何为“执着”。
杨森:将震撼与感动化作前进动力
观礼感言
当我踏入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激动与自豪难以言喻。我看到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
当高亢激昂的音乐响起,全场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云霄。那一刻,我热血沸腾,胸中涌动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先烈的崇高敬意,仿佛能触摸到当年先辈们浴血奋战时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人物档案
杨森,现任商丘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禁毒工作成绩突出个人、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河南省中原卫士等称号,并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第一届公安科技创新奖、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商丘青年五四奖章等。
履职故事
从警17年,杨森历经技侦、社区警务等多种岗位,从隐蔽战线走向为民前台。他创新的社区警务工作法——“脚板+科技、机关+基层、公安+社会”工作法,以及推动建立的“政务、警务、事务、服务”综合服务窗口,至今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转战禁毒支队后,他用直面危险的无畏斩除“白魔”,以敢于牺牲的斗志行走“刀尖”,以动真碰硬的果敢重击“黑恶”,将小案办成公安部督办的特大案。
2015年8月,办理一起贩毒案件时,杨森发现一名叫庞某的嫌疑人贩卖毒品数量特别巨大,且活动横跨三省。经深入侦查,一个以庞某为首的跨省特大贩毒网络浮出水面。为彻底摧毁该贩毒网络,杨森主动放弃节假日,历时一年多分析研判,和战友辗转多省市,赴外地抓捕长达半年之久,累计行程超3万公里。2016年11月1日,在专案组统一指挥下,杨森带队将庞某等13人一举抓获,并赴山西、山东、广东、贵州等地将其上下线全部抓捕归案,彻底铲除了这一贩毒团伙。该案被河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评为十大精品案例。
“缉毒之战,就是生死之战。毒贩跟你赌命,你得拿命去拼。多抓一名嫌疑人,就可能多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这是杨森在多年缉毒生涯中的深刻领悟。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杨森深知,干缉毒警注定是苦活、累活、危险活,但每当危急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蜿蜒山路上疾驰追击,于深山密林中搜索围捕,赴边境他乡深夜突袭……他紧紧围绕“打团伙、抓毒枭、摧网络、缴毒资”的目标,不畏与犯罪分子短兵相接、斗智斗勇,多次以身犯险,斩断了一条又一条“毒链条”,拔掉了一个又一个“毒根子”,破获了大量重特大毒品案件。
无数个通宵研判,一次次长途跋涉,杨森从未叫苦喊累,也不曾退缩后悔。从警17年,不论是在缉毒战场还是在社区一线,他都奋勇争先。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杨森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所有震撼与感动转化为前进动力,立足本职、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