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审执”一体化 跑出公平正义加速度
日期:09-04
□河南法治报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刘春润 芦家豪
近年来,修武县法院郇封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基层实际,勇于探索创新,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立审执”一体化工作体系,通过打破立案、审判、执行3大环节的传统壁垒,实现全流程高效协同与信息共享,让公平正义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执行关口前移:
风险预警化解难题
邻里纠纷往往牵涉着复杂情感与现实困境。在70岁王大爷诉邻居马某某排除妨害纠纷一案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
双方因马某某所有的树木损害了王大爷房屋屋顶而产生矛盾,案件一进入立案程序,法庭便立即启动了“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执行团队与审判法官并未局限于办公桌前的材料,而是第一时间前往争议现场进行勘查。他们不仅实地确认了侵权树木的权属,还得知被告马某某长期在外务工,联络其十分困难。在掌握这些一手情况后,审判法官凭借与执行团队的协作经验,向王大爷释法说理近两小时。最终,王大爷主动、理性地将诉讼请求简化为更易实现的排除妨害。进入执行后,团队通过村委会联系被告的亲属,说服其代劳锯断越界树枝。案件从立案到彻底解决仅用18天。
该案高效化解的背后,是郇封法庭两项关键机制的支撑,执行团队前置介入送达环节。2025年,通过送达时的实地走访,法庭获取有效财产线索的案件比例高达31.3%;通过建立诉求可行性评估机制,在立案阶段即引导当事人评估执行风险,使得当事人主动申请诉前保全的比例大幅提升了58.64%,有效减少了“执行不能”的风险。
精准保全施压:
主动履行提速增效
“立审执”一体化的思维不仅体现在纠纷的源头预防上,还贯穿于诉讼进程的关键节点。
在辛某诉薛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这一优势再次得到彰显。原告辛某因被告薛某借款7.5万元仅归还部分款项后失联,无奈诉至郇封法庭要求其偿还余款6.25万元。案件受理后,原告于5月29日提出诉中保全申请。法庭迅速响应,严格审查后作出裁定,依法精准查封冻结了被告名下的银行账户。感受到法律强制力的被告,一改此前消极回避的态度,主动联系负责该案的法官,表达强烈的和解意愿。依托“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承办法官与执行干警无缝对接,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方式组织调解。承办法官向被告释明:“账户冻结只是手段,保障胜诉权益才是目的,只有积极履行才能解除限制。”同时,法官积极引导原告体谅被告现实困境。经过高效沟通,双方于6月4日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场履行全部还款义务,原告随即申请解除了保全措施。从提出保全申请到案款结清,全程仅用了4个工作日。
调解执行联动:
高效化解批量纠纷
面对系列性、同质化纠纷,“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则展现了强大的规模化解能力。
某加油站经营者马某被12名货车司机拖欠加油款,案件陆续诉至郇封法庭。在成功调解首批案件后,承办法官敏锐地发现了付款期限争议、抵扣标准模糊等共性难题。为高效解决后续案件,法庭迅速行动,承办法官提炼核心要素,精心制作了加油款纠纷调解指引清单,对分期付款最长不超过3个月、抵扣需双方签字书面确认等关键执行性条款进行了明确规定。调解过程更是审判与执行力量的完美协同,审判团队负责释法明理,厘清法律关系;执行团队则现场核查司机收入状况,评估即时履行能力。这种“组合拳”效果惊人,曾创下1小时内调解3案的纪录,最终12起系列案件全部达成调解协议,其中,10起案件的被告当场以现金方式履行完毕。整个系列案从立案到所有债权履行完毕,平均周期仅8天,避免了10万余元债权沦为难以兑现的法律白条。
判后跟踪回访:
确保胜诉权益兑现
裁判文书生效并非司法服务的终点,确保胜诉权益真正兑现才是关键。
在一起树木侵权纠纷判决后,法庭未一判了之,而是开启司法守护行动,执行干警告知被告拒不履行的严重法律后果,法官同步安抚原告情绪,并联动人大代表巧妙劝导,最终促使被告主动履行。执行团队现场监督履行过程并拍照存档,形成执行闭环。
为保障更多案件的裁判得到自动履行,郇封法庭建立了判后履行预警清单机制,对涉民生等重点案件实行100%跟踪回访。2025年,当事人自动履行率同比提升20%,强制执行案件受理量相应下降了17.8%。
郇封法庭的“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将执行思维深度渗透至诉讼全链条:立案端加强保全引导,从源头减少法律白条;审判端执行人员参与裁判讨论,提前规划履行路径;执行端利用诉讼阶段构建的人脉地图,破解人财难找顽疾。机制运行以来,案件平均流转周期压缩40%,调解撤诉率40.32%,执行案件实际执结率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