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9月1日,在距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游王村不足两公里的孟津人民医院宿舍里,青年医务社会工作者李志平正对着电脑屏幕,静静整理近一年来的工作照片和笔记。李志平是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去年10月起,她以“织网乡村·健康筑基:医务社工助力乡村健康管理赋能基层治理”服务项目志愿者的身份在游王村扎根,专注开展高血压健康管理服务。
读懂乡村老人的健康渴望
“省里来了个大学生,帮大家管理血压的!”去年秋末,老村医张继锋骑着一辆三轮车载着李志平,吆喝着穿行在游王村乡间小路上。最初,李志平的任务是入户走访、给老人发调研问卷,可她发现,她成了“被提问的人”。
“高血压有啥危害?”“这病咋得的?”“锻炼身体能降血压不?”面对老人们的疑问,李志平意识到,农村老人对健康知识的渴求远超预期。她索性放下调查问卷,化身健康讲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老人们答疑解惑。
走访中,农村老人的用药问题更让李志平揪心:王大娘换药后血压仍降不下去,满脸愁容;一位独居老人按时服用降压药,药瓶里的药却已经过期;魏奶奶血压偏低不敢吃药,头晕却无计可施……“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其实是困扰老人们的健康难题。”李志平说,这让她更加确信,农村老人的健康,需要社会更多关注。
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如何让医学知识更易被老人读懂、记住,是李志平扎根村庄后始终思考的问题。
“赶集日人那么多,我也可以摆个摊呀。”今年春天的一个赶集日,李志平在村卫生室突发奇想。她立即向村医借来黑板,绘制高血压防治知识板报,在集市找了个位置摆摊。没想到刚摆好,邻近的摊主就主动排起队来,向她咨询健康问题。
从那以后,每个赶集日都成了李志平的“健康主题活动日”。高血压防治、戒烟专题、降压食物科普……她根据村民需求设计不同主题,鼓励掌握相关知识的村民现身说法,参与健康宣教工作。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她的小摊成了游王村最热闹的健康课堂。
“跟着电视学不会八段锦,看着简单却练不成。”走访中,老人们的遗憾让李志平萌生了组建晨练队的想法。李志平自学了八段锦,可第一次带操只来了两位老人。正当李志平失落时,董大婶主动说:“我愿意参加,还能帮你喊人!”这给了李志平信心,重新寻找适合老人的锻炼方式,最终选定另一套易学安全的保健操,慢慢召集了11名队员。队员们还当起“健康守护大使”,把缓解疼痛的动作教给田间地头的邻居,让健康种子在村里传递。
在双向奔赴中读懂社工意义
李志平的书包里总装着村民们给的“礼物”——自家种的杏、桃子、西瓜和亲手包的包子。李志平说,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明白这份没有血缘的牵挂,是最珍贵的礼物。
“实践不是完成任务,是在真实生活里碰撞、适应、坚持。”李志平在笔记里写道。正如李志平的老师、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谢娅婷所言:“她或许没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却用一次次入户走访、一场场摆摊、一天天组织晨练,把健康知识送到了老人身边,把温暖留在了村民心里。”
如今,李志平所在的项目在游王村已近尾声,但她知道,自己在村里播下的健康种子,会在晨练队的坚持中、在“健康守护大使”的传递中继续生根发芽,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老人,也照亮她未来的医务社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