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通讯员 高晓阳
“水井当天就洗好了,现在浇地不用等。对于今年的收成,我们心里更有底了!”8月17日,站在自家辣椒地里,临颍县巨陵镇娄庄村村民王胜军望着汩汩流出的井水露出了笑容。此前他遭遇的灌溉难题,正是通过村里每月10日召开的“民需我解议事会”解决的。
今年以来,临颍县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党建+自治”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在全县推行“民需我解议事会”机制,将村(社区)每月 10 日的主题党日定为议事日,通过“讲、晒、提、议、评”五步工作法,搭建民事民议民办平台,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议题从民来
网格员跑腿 筛出真需求
“原本要议在颍河东岸修整土路的事,可网格员走访发现,大家更急着解决五星路与008县道交会处的下水道堵塞问题。”8月10日,在杜曲镇贾徐王村党群服务中心,该村党支部书记贾国锋拿着议题清单向在场村民解释。当天,该村临时将议题调整为下水道疏通,村民一起敲定了解决方案。
这样接地气的议题,源于临颍县精细化的网格摸排工作。该县按照网格化治理要求,划分2636个居民网格、172个专属网格,组建“一长+多专+N兼”的网格队伍,2808名网格长、2992名专职网格员与2831名兼职网格员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
“提前3天入户走访,再通过微信群收集问题,最后把问题汇总到村两委。”石桥乡成陈村网格长成群法展示着她的工作台账,上面记满了村民反映的问题。这些问题需经村两委初筛、包村干部审核、网格微信群公示,最终确定两到三项上会议题,在网格里能解决的不上会,不痛不痒的问题不占名额,确保议的都是群众心头事。
在8月10日的台陈镇台陈村“民需我解议事会”上,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核心议题。“能不能增加垃圾车来的频次?”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商定“清运频次增加至每周7次,每月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清理工作”的方案。如今的台陈村街巷干净整洁,墙角不见堆积杂物。村民张伟笑着说:“提的问题有回音,我们住着也舒心。”
议事聚民智
多方坐一起 解决心头事
“因为宅基地边界纠纷吵了10多年,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咱把话说开!”王岗镇水牛宋村“民需我解议事会”现场,该村党支部书记请出两户纠纷村民,还邀请了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辖区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村民代表。
“都是几十年的邻居,为一块儿地伤了和气不值当!”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宋保友先开了口。司法所工作人员则拿出宅基地档案,一条条为双方当事人讲解政策。最终,两户村民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
在“民需我解议事会”上,“众人拾柴”是常态。全县各村(社区)党组织牵头组建议事机构,除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外,驻村第一书记、网格员、乡贤等常坐议事席。涉及专业问题时,农技专家、水利技术员、民政工作人员会被请来支着儿。若事项关乎部分群众利益,如自来水管道改造、村组道路整修,该群体代表必须到场。
落实见真章
反馈加评议 件件有回音
临颍县明确,村(社区)能解决的事项,由网格长牵头落实;需上级支持的,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接上报,并全程跟踪进度。“民需我解议事会”的“晒”环节,由村党组织书记通报事项办理进度;“评”环节,由与会人员对办理情况打分,办结的销号,未办结的说明原因,对不合理的诉求解释清楚。
“钱花在哪儿,活干到哪一步,明明白白。”皇帝庙乡前张村村民提起村里装路灯的事,赞不绝口。此前,村民在“民需我解议事会”上确定安装路灯后,经办网格员全程在微信群公示施工照片、费用明细,方便村民随时监督。如今,56盏路灯点亮村庄,夜晚出行的村民再也不用摸黑。
据统计,临颍县近期召开“民需我解议事会”379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86个,群众满意度在98%以上。接下来,该县将继续完善议事机制,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真正把议事会打造成解民忧、暖民心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