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夏兴宇 郭晴
“他现在回家就钻研代码,那个爱学习的孩子又回来了!”今年6月,原阳县检察院检察官走访小果(化名)时,小果的母亲话语里满是欣慰。
2024年,16岁的小果辍学在家,在“来钱快”的诱惑下,伪装成女性假借恋爱名义诈骗多人,涉案金额数万元。
受理案件后,检察官立刻委托司法社工对小果的犯罪原因、成长经历、家庭教育开展了补充社会调查,将小果的信息录入“小荷未检云平台”并建立个人专档,跟踪观察一个月。调查显示,小果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小果的母亲不懂沟通,现实中的挫败感让小果学会了在虚拟世界里寻找价值。考虑到小果系未成年人,且具有坦白、退赃、认罪认罚等情节,2024年5月,原阳县检察院对小果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设定6个月的考察期。
随后,依托“小荷未检云平台”,一支“1+1+N”精准帮教团队迅速组建——检察官牵头,司法社工、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力量协同,为小果制订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帮扶方案。
“每日任务通过‘小荷未检云平台’推送,小果可以在线上观看‘空中课堂’、撰写思想汇报、接受心理疏导,司法社工也可以实时追踪小果的动态。”检察官介绍,“小荷未检云平台”成了小果考察期的“云端导师”。
对小果父母的家庭教育引导也同步推进。在妇联的家庭教育指导站,检察官为小果的家庭委托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在一次父母课堂上,小果与父母互相打开心扉,畅谈了许久。司法社工在跟进监督考察时,细心记录下小果与父母畅谈的人生规划。
“我们发现,小果对计算机应用表现出极大兴趣。”检察官决定,“不仅要扶他一把,更要送他一程。”于是,一场“技术救赎”悄然启动。检察机关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小果制订计算机应用培训计划,司法社工陪他参观科技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果如愿考取了某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今,那个曾经的失足少年已然成了眼里有光的“编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