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从多头跑到一站清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14版:平安南阳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王海锋 通讯员 赵明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平安建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方城县结合本地实际,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方法优化为突破,探索出一系列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有效路径。

  建强实体平台

  筑牢治理阵地

  方城县综治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功能化布局、专业化配置,打造集受理、调解、服务于一体的实体平台,让群众找得到门、办得成事,让治理力量聚得起来、沉得下去。

  该中心严格遵循“行政区划+综治中心”的标识原则,在临街醒目位置悬挂机构标牌,确保群众轻松找到;总面积1500平方米,科学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引导受理区设置综合受理、公共法律、劳动争议等6个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

  该中心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法院、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常驻,负责日常诉求受理;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专业调解委员会针对矛盾集中领域轮驻办公;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实行随叫随到。由综治中心统一协调,审判机关人员承担诉前调解、速裁等五项功能,检察机关人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司法行政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形成“1+1>2”的工作格局。

  完善协同机制

  构建治理闭环

  方城县综治中心通过构建全流程、多层次的工作机制,确保矛盾从受理到化解“环环相扣、全程可控”,实现基层治理规范化、高效化。

  矛盾化解“双闭环”,确保“事事有回音”。该中心建立“内循环+外循环”双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分析研判—定性定责—交办转办—限期办理—跟踪督办—及时反馈—回访群众”全链条机制,杜绝“一转了之”。自运行以来,该中心累计接待群众近300人次,多数矛盾在内部得到实质性化解。

  袁店乡综治警调对接中心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治理力量下沉一线——针对属地汉山水库工程建设中工人密集、纠纷频发的情况,在工地周边设立“项目警务室”,创新打造工程纠纷“快处机制”,将处置流程压缩至“接警—调查—调解—履约”四个环节,工人有矛盾可直接到警务室反映,民警能第一时间介入,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工地。2025年6月27日,湖南籍工人张某与辽宁籍工人刘某因施工配合问题引发冲突,警务室民警在3小时内完成调查、调解并促成赔偿协议履行,避免事态扩大影响工程进度。这种短平快的机制,既保障了施工进度,又让工人感受到“问题有人管、解决有速度”。

  创新调解方法

  激活治理效能

  方城县综治中心根据不同矛盾类型,探索出分类化解、品牌调解、情感共鸣等多种方法,使调解更精准、更暖心。

  分类化解,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该中心根据纠纷类型定向分派,劳动争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窗口受理,联动劳动仲裁功能室处理;家庭邻里纠纷由人民调解室介入,邀请“乡贤调解员”参与;涉法涉诉问题由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窗口对接,提供“调解—仲裁—诉讼”全流程指引。该中心自6月3日规范化运行以来,司法行政部门接待群众12批17人次,信访部门接待群众218批252人次,法院部门接待群众13批16人次,所有诉求均得到分类处置,避免了群众多头跑、重复跑。

  品牌调解,用真心换民心。该中心入驻的“苗大姐调解工作室”,成为基层调解的金字招牌,凭借温情与专业赢得群众信任。该工作室注重“温情调解+法理宣讲”: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先以拉家常、讲案例平复情绪,再用通俗的语言阐释法律,帮群众算清“法律账”“经济账”。在调解赵某与樊某的纠纷时,团队请来两家第三代子女、亲属参与旁听,通过回顾“老辈曾互帮互助”的往事,唤起情感共鸣,再提出折中方案,最终打破僵局。

  科技赋能,让治理提速。该中心搭建贯通县、乡、村三级的信息化平台,与“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对接,实现矛盾排查、重点人群管理等数据实时共享。平台设置“矛盾纠纷地图”,自动统计各领域纠纷数量、化解率,为治理重点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视频连线,可直接调度乡镇综治中心,远程协助复杂矛盾化解。

  方城县综治中心运行以来,群众办事平均耗时缩短至一天,刑事治安案件、诉讼案件等数量环比明显下降,“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