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13版:平安商丘       上一篇    下一篇

  走进永城市老城区中山街,“相让胡同”的五百年佳话仍在流传——明代嘉靖年间,练、汪两家因宅基地争执,在“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的家书感召下各退一墙,成就邻里和睦典范。如今,这份谦让精神在永城市检察院“相让工作室”落地生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司法融合,走出矛盾化解“永城路径”。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促成和解刑事案件21件、化解行政争议两件、调处民事纠纷3件,当事人满意度100%。

  古巷启新思

  工作室传承文脉

  2024年,永城市检察院党组重访“相让胡同”,党组书记、检察长杨亚东提出:“法律需刚性,更需温度,要让传统美德成为司法润滑剂。”半年后,以“德法相济、以和为贵”为核心理念的“相让工作室”揭牌。

  工作室采用“1+3”架构:1个综合协调办公室统筹案件分流与对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3个调解组精准覆盖纠纷领域;团队由检察官、心理咨询师、律师、人民监督员组成,通过“法律+心理+社会”模式化解矛盾。“我们不‘和稀泥’,建立‘三查三调’机制,查根源、查平衡点、查履行情况,确保案结事了。”工作室负责人说。此外,“相让胡同”202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室同步设“法治文化长廊”,古今调解案例并展,让文脉与司法相融。

  柔性调解破局

  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7月,小李与小张的轻伤害案交到该工作室。两人本是好友,酒后冲突致小张鼻骨骨折。检察官走访发现,矛盾缘起小张无意破坏小李表白计划的误会。

  检察官邀心理咨询师介入,多次谈心疏导。在调解室里,两人回忆过往友情,解开积怨。最终,小李道歉赔偿,小张出具谅解书,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现在我们还常联系,误会解开比啥都强。”小李说。

  村民戚某因铁皮棚被违法强拆上访多年——行政机关送达整改通知次日即强拆,赔偿协商无果。该工作室联合律师为双方算“三本账”:法律账——明确行政机关程序违法;经济账——核算成本与诉讼耗时;情感账——通过听证会促换位思考。最终,行政机关支付2万元赔偿,戚某心结得解:“感谢检察官,这事终于了了。”

  顺和镇李大庄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十年,村里调解无果。工作室带案下乡,检察官带老地图、找老村干部,在争议地搭田间法庭,邀乡贤见证。“咱永城人有‘相让’基因,为一尺地伤和气不值。”检察官的话让双方动容,最终达成各退半步、共用通道的协议,十年积怨化解。今年以来,该工作室带案下乡化解9起基层矛盾,预防6起潜在案件发生。

  多方联动

  织密治理网

  工作室的成效源于多元共治,该院将全市划为146个网格,配齐检察官联络员,矛盾线索即时响应。此前办理食品药品公益诉讼案时,网格信息员上报过期食品线索,工作室联动市场监管部门整治,推动全市超市设临期食品专区。

  “我们不单打独斗。”杨亚东介绍,工作室建“1+N”协作机制,与12家单位签联动协议。今年5月,某建筑公司与农户阻工纠纷,工作室联合住建专家勘查,15天促成补偿协议。

  省人大代表丁凤杰评价:“‘相让工作室’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基层治理的好样本。”2025年,工作室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示范窗口”,经验在全国基层检察院会议上交流。

  如今,工作室每月开展2至3场送法进社区活动,用“相让胡同”故事普法;针对农村老人,制作图文调解指南。“司法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修复关系。”杨亚东说,永城检察将深化“相让”品牌,让检察蓝传递司法温度,为检察事业注入人文力量。

  (祁飞 胡仲宇 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