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峰
8月29日,广西桂林一诊所“以假针冒充真药”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当地一名男子因脚部被钉子扎伤前往诊所打破伤风针,结果被注射的竟然是毫无治疗作用的氯化钠溶液。诊所负责人承认,当时破伤风针缺货,但自己“财迷心窍”,就给患者打了一针“安慰剂”。
从表面看,这是一起借医牟利的个案。但究其本质,却是当前医疗领域中医德医风被侵蚀的严峻问题,以及部分医疗机构将经济利益置于患者健康之上的扭曲价值观。当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被牟利冲动取代,当患者的信任被当作生财工具,我们不得不警醒: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滑坡,正在危及公众健康和医疗公信力。
事实上,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术中加价”、虚假诊断、“小病大治”等医疗乱象时有发生。个别医疗机构将手术室视为“捞钱的商场”,将患者视为“提款机”,就诊者皆可成为创收对象。这种倾向背离了医疗机构“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如果放任这种风气蔓延,不仅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还将损害整个医疗体系的公信力。
医德医风问题的实质,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的偏离。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核心使命是救死扶伤、守护生命。一旦这个根本被动摇,医术再高明、设备再先进,也都失去了意义。正如古人所言:“医者,仁术也。”没有“仁心”的“仁术”,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次事件中,涉事医生为牟利不惜以氯化钠冒充破伤风针,完全无视破伤风感染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这种漠视患者生命健康的行为,已经触及医疗伦理的底线。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反映了一种侥幸心理:涉事医生认为患者不易察觉针剂被替换,即使被患者发现,自己也可搪塞过去。这种心理的形成,既与个别医务人员道德滑坡有关,也与医疗监管不到位、违规成本过低密切相关。当道德约束失灵时,就必须依靠制度的刚性来兜底。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刻不容缓。首先,医疗机构应回归公益属性,扭转“经济效益至上”的错误导向,建立健全以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要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意识培养,让依法执业、廉洁行医成为每名医疗工作者的基本遵循。此外,还要完善医疗监管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从法治层面看,对于用欺骗手段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依照刑法中关于医疗事故罪、诈骗罪等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遏制医德医风滑坡现象。
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施的改善,更需要医德医风的重塑和医疗伦理的重建。唯有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筑牢人民健康的基础。
希望此次事件能够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医德医风建设,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医疗监管体系,守护群众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