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安心办案,后方有我”
□河南法治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廖媛莉

清晨,刘世博早早走进办公室。他是郑州市金水区法院综合办公室的一名干警,工作琐碎却关键——办公流程审批、协调维修、保障用餐……他用细致守护法院日常运转。他常对妻子王尧说:“你安心办案,后方有我。”
此刻,王尧正在11公里外的杨金法庭开庭。身为金水区法院员额法官,她刚处理完一起家庭纠纷。午间歇息时,她才看到丈夫发来的微信消息,急忙回复:“儿子早上哭没?”屏幕那头,刘世博修好电脑故障,立刻发去儿子在幼儿园的照片:“放心,他很乖,还帮小朋友叠积木呢。”
傍晚,王尧踏进家门,饭菜香气扑面而来。系着围裙的刘世博递来温水,三岁半的儿子举着一张画冲过来:“妈妈,我画了全家福!”纸上三个小人紧紧依偎。
饭后,刘世博收拾碗筷,王尧则在客厅接听工作电话。儿子突然举起玩具小锤:“妈妈,这个给你当法槌。”她笑着摸摸儿子的头。她想起自己加班时,丈夫总会送夜宵到法庭;而他忙得团团转时,她也帮他整理工作清单。
夜色渐深,孩子已熟睡。王尧轻声说:“今天又是你,既顾单位又顾家,辛苦了。”刘世博递来热茶回应:“你办好案,我做好保障。咱们既尽好责,也守好家。”桌上,两个杯子静静靠在一起——一个印着法院徽章,一个贴着孩子的画,一如他们,温暖并肩。
B
“零差错”背后是愧疚
□河南法治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叶春苗

在新郑市法院,审管办主任孟志霞的名字,总是与细致和坚守联系在一起。
为了赶材料、备迎检,加班熬夜早已成了她的生活常态;为了核实一组数据、弄清一个问题,她常常跑遍法官办公室反复核对,直到彻底搞明白才放心。十多年来,她经手的统计数据、撰写的通报始终保持“零差错”。同事们常说“有孟主任把关,我们心里踏实”。
这份“踏实”,不仅源于她对职业初心的执着坚守,也离不开丈夫无声而坚定的支撑。
孟志霞的丈夫是新郑市某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他同样终日与民情琐事打交道。他们一个深耕司法审判管理,一个扎根乡村服务一线,岗位不同,却有着同样的“较真”。家中的餐桌,成了他们交流工作的“小课堂”。在一饭一菜之间,他们将责任与理解,熬成了最暖的陪伴。
即便如此,孟志霞对家人始终怀有深深的愧疚。年迈的父母盼着她常回家看看,她却总被工作绊住脚步;儿子渴望妈妈的陪伴,她却连一场家长会都难以按时参加。
有一次,她早早记下儿子的家长会时间,想着这次一定不能再错过。可当天下午紧急任务突然下达:一批审执数据亟待核对,材料必须当天整理完毕。她立刻埋首案头,竟将那个重要的约定彻底忘在了脑后。直到丈夫打来电话:“所有家长都到了,只有我们缺席。孩子一个人站在门口掉眼泪,一句话也不肯说……”
她握着电话,泪水夺眶而出。
这份对“小家”的牵挂与愧疚,是她心底最柔软的羁绊。她知道,自己的坚守,是为了守护更多人安稳美好的生活。
C
立案大厅里常相望
□河南法治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徐晓艳

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法院,有这样一对情侣——司法警察周家乐与立案庭干警张月月。他们一个开朗果敢,肩扛安全之责;一个温柔细致,笑语盈盈,在立案窗口耐心答疑。
张月月被分配至立案庭后,便日日面对情绪各异的当事人,她用专业与微笑面对一切;而周家乐作为司法警察,巡逻值守、处置突发事件,稳守法院第一道安全防线。立案大厅,成了他们最初相遇也最常相望的地方。
一次,一名当事人情绪激动,拍桌子嚷嚷,周家乐立即上前处置,事后还特意过来宽慰受到惊吓的张月月。自那之后,他巡逻时总会“顺路”看她一眼;她也会在他值班结束后,悄悄递上一瓶水。日复一日,法院的安检口、取号机和人潮涌动的大厅,都成了他们无声却甜蜜的“默契地图”。
他们并肩成长、彼此鼓励,把爱情的萌芽埋藏于日常琐事,也将共同的理想写进岁月静好。他们决定今年10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同事们笑称这是“立案庭与法警队的联姻”。两人虽岗位不同,却同样守护着正义之门最初的光。
工作之余,他们热爱旅行,曾共赴丹崖天路,在苍茫云海间许下誓言,将法律的严谨与爱情的浪漫藏进朝夕。这个七夕,天平的两端是正义也是柔情,他们携手走过人生路,并肩守护人间暖。
他们既是法庭上并肩的同行者,也是人生路上温柔相伴的知心人。
日升照海,天平映心。在法治与人间情意交织的世界里,他们携手同行,共护安宁。
D
错位的时空,共同的守护
□河南法治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代文官 王凯泉

渑池县政法队伍中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刘韶兴是一名法官,妻子张利君是一名警察。
他们一个在法庭上明察秋毫,一个在警营里惩恶扬善。职业特性让他们在家的时间总是错位:一个尚在办公室深夜加班整理卷宗,另一个带着寒意刚刚返家。即使在周末,他们的家庭相处模式也常因突发案件而变成“公务模式”。但他们从未让抱怨占据生活——妻子理解丈夫写判决书时字斟句酌的重量,丈夫懂得妻子处警时每一个决断背后的风险。
他们常在餐桌上讨论案件,在孩子教育中强调规则意识,他们拥有共同的信念——守护万家灯火。
这样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微缩法治课堂,更是正义事业最温暖的注脚。他们用理解化解职业带来的压力,用支持转换角色赋予的智慧,共同书写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篇章。
E
“法官灰”邂逅“检察蓝”
□河南法治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代文官 王凯泉

2014年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樱花道上,两本并排摊开的《刑法学》,不经意间翻开了李佳男与赵雪艳故事的序章。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两人不仅成为彼此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更成为邻县政法系统中并肩作战的“战友”。
如今,李佳男是义马市检察院案管办的检察官助理,赵雪艳是渑池县法院刑庭的法官助理。他们的制服口袋里总是装着对方手写的便签——“今天我要开庭,你记得接女儿放学”“判决书再校对一遍”……不同的笔迹,相同的惦记。2021年那场简朴而温馨的婚礼上,他们交换的不仅是戒指,还是“以法为盾,护万家灯火”的誓言。
如今,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三岁的女儿会指着爸爸胸前的检徽说“哇,爸爸,是星星”,一岁的儿子总在妈妈穿制服时拽着裤脚要抱抱。有时他加班归来,常看到她疲惫得在沙发上睡着,怀里还搂着两个熟睡的孩子。
从二人世界到四口之家,从校园樱花到人间烟火,一儿一女,一屋俩娃,三餐四季,安暖相伴。“法官灰”与“检察蓝”,不只是颜色的相遇,也是公平与正义的双向奔赴。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