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黄河弯的“检察守护方程式”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李梦华

  黄河宁则天下安。从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到兰考县东坝头,黄河在开封拐出最后一道大弯,这道弯既是世界级地上悬河的关键险段,也是两岸百姓赖以生存的“富民长廊”。如何让悬河安澜、让滩区生金?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以一套“检察守护方程式”破题——依托检察长轮值、信息共享、线索互移、跨区联动的流域治理新模式,织密上游发现、下游响应、左右岸同频的保护网络,让这道大弯成为“黄河宁”的鲜活注脚。

  从太空照片到地面证据:

  科技查找隐患

  2024年年初,一条线索被交办至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辖区黄河大桥施工现场堆放大量建筑材料,可能威胁行洪安全。

  该院检察官迅速行动,调阅多颗卫星的光学影像。根据光学影像,2022年,事发地点河床裸露、滩地整洁;2023年7月,蓝色板房、钢材出现;2024年1月,临建房与建筑材料向主河道延伸。通过遥感比对,检察官锁定违法坐标——水稻乡黑岗口河段。

  2024年1月12日,检察官利用无人机现场复勘发现,现场临建房与建筑材料占地约3200平方米,临建房距黄河主河道水面仅19.4米,安全隐患突出。“必须赶在春汛前消除隐患!”秉持这一信念,证据链闭环形成当日,该院立即立案,并第一时间向黄河(开封段)保护“五点一线”联动体统筹调度中心汇报相关情况。

  从快速拆违到长效护安:

  智慧破解难题

  立案后,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迅速召开党员圆桌会议。“在建黄河大桥是230国道跨越黄河的咽喉工程,对两岸群众意义重大。若简单清理建筑材料,可能拖慢施工进度,施工方或有抵触。得找出两全之策。”参会党员干警的分析直击问题核心。

  2024年1月15日的各部门首轮磋商会上,分歧果然发生了。当地政府提议用临时围挡“先挡一挡”,河务部门人员直摇头:“用围挡更危险。”施工单位负责人急得拍桌子:“拖一天违约金30万元,这责任谁扛?”

  检察官打开投影仪,播放技术部门做的模拟动画。动画里,春汛来临,被建筑材料和临建房一挡,瞬间改道冲向滩区,将附近的房屋、麦田淹没。

  “行洪安全是底线,我们赔不起也等不起。”检察官的话点醒了大家。最终,各部门敲定方案:15天内拆除临建房,其余建筑材料按“施工便利+远离河道”的原则规范归置。

  2024年1月,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向河务部门送达检察建议。随后,施工单位拆除临建房、清运建筑材料。检察官又带着无人机“巡”了两趟现场,把零散废料全揪了出来,10余吨“藏起来的垃圾”被清走。

  看着干警的河道,黄河巡护员老李说:“过去巡河是‘看脚印’,现在是‘看像素’。”检察官笑答:“技术变了,守护黄河的初心没变。”

  从个案治理到流域共治:

  协同筑牢屏障

  在开封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着数据:卫星遥感系统每天更新一次影像,5个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的无人机每天巡航,所有线索和数据经汇总,再分流到对应的检察院。

  “以前是‘各管一段’,现在是‘全域联动’。”开封市检察院检察官指着屏幕说。黄河(开封段)保护“五点一线”联动体运行以来,开封市检察机关已办理涉黄河保护案件87件,构建起“卫星遥感天上看、无人机空中巡、指挥中心统筹管”的三维保护机制。

  除了联动执法,司法合力也发挥着作用。开封市检察院和开封市中级法院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围绕重要事项、疑难案件协同发力,形成“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黄河保护合力。去年,检察机关发现黄河沿线基本农田被占用,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保住了耕地。该案入选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开封检察的“守护方程式”里,从来不止技术和机制两个要素:检察长轮值时蹲在滩区记的笔记、跨区联动时连夜送的线索、跟群众拉家常时记下的心里话,都是利用“守护方程式”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