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解纷的实质,是情感修复”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王鑫 芦家豪

  米新秀现任焦作市中级法院民二庭庭长,被同事们称为“爱动脑子的学术型法官”,其撰写的4篇案例分析被最高法收录,并获最高法第四巡回法庭嘉奖。2023年,米新秀承办的案件被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评为典型案例。

  米新秀创新提出的“三三调解法”提升了民事调解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展现了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司法为民的担当。如今,“三三调解法”已经成为该院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金钥匙”。

  法官故事

  如何让民间借贷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米新秀总结提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兵法”——“三三调解法”。

  “‘三三调解法’即从情、理、法三个维度入手,充分利用庭前、庭中、庭后三个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的案情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从而提升民事调解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米新秀介绍道。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为多年好友。被告从原告处借钱用于企业经营,长期按期支付利息,但由于近两年市场环境变动,企业经营困难,便拖欠了利息。迟迟不见被告支付利息,更担心本金无法兑现的原告无奈之下将被告诉至法院,一审判决后又上诉至焦作市中级法院。

  米新秀阅卷后发现,该案事实清晰、金额明确,双方有着深厚的友情基础,且被告信用良好,案件有调解的希望。于是,米新秀从情、理、法着手,先引导二人回忆过往互帮互助的场景,唤起双方对友情的珍视,有效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再讲事实、明道理,分别与双方沟通,向被告释明欠债还钱的法律义务、拒不还钱的法律后果,也让原告理解被告的难处和困境。经过多轮调解,米新秀在双方诉求的缝隙间精准落子——灵活设计分期支付方案,辅以“逾期不还,按一审判决执行”的刚性约束,让险些破裂的友情得以延续。

  该案的调解,为双方当事人重构了信任。“解纷的实质,是情感修复。”米新秀感慨道。

  “调解绝非‘和稀泥’,也不是简单地让某一方妥协。”米新秀介绍,调解工作中,“法”是前提,在查清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耐心的倾听和沟通,逐步化解双方的对立情绪,向被告阐明失信的后果,帮助双方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拿出最有利的方案。

  查明事实、厘清关系,往往是米新秀接到案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

  一对交往了七八年的情侣分手后,因为借款问题诉至法院,双方对借款数额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了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米新秀和团队人员一点一点翻阅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仔细核对转账记录和消费账单,对有明显借款痕迹的予以保留,对属于情侣交往期间的正常花费予以剔除。最终,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这份清楚、明晰的账单,并很快达成了和解协议。

  同时,米新秀精准抓住庭前、庭中、庭后三个时间节点,在庭前了解案情、做好预判,与上诉人沟通是否有调解意向,了解其真实想法,并采用不同的调解策略,争取在开庭前调解成功;庭中因案制宜、对症下药,通过举证、质证、法庭调查及辩论等环节,逐渐化解原本的争议,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因势利导,趁热打铁,争取当庭调解;庭后细致对账、保留余地,针对矛盾较为尖锐、资金往来频繁且复杂的案件,对双方之间借贷还款事实进行整体审查通算,在确定真实的欠款金额基础上,继续开展调解。

  案件审结不是终点,权益兑现才是关键。米新秀总是对被告多说一句“当场履行,纠纷彻底了结”;对原告多劝一句“适当让步,省去执行奔波”。正是秉承着“主动一点、多问一句、多想一步、再试一下”的态度,今年上半年,米新秀调解结案16起,撤诉结案24起,承办案件调撤率38.46%。

  “调解不是妥协,而是在法律框架下重构利益平衡的探索。”米新秀和她的团队,正以“如我在诉”理念为指引,用耐心、真心和巧劲儿,一笔笔细细描绘新时代的崭新“枫”景。

  对话

  记者:焦作市中级法院民二庭专职审理民间借贷、金融借款、公司股权等纠纷案件,为了方便当事人清楚了解欠款金额,你们工作时会注意什么?

  米新秀:我们的团队会不厌其烦地、一笔一笔地和双方当事人进行对账,还会专门制作表格,载明借款时间、借款金额、还款时间、已还数额和剩余数额等,所有款项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种认真对待案件、真诚对待当事人、“如我在诉”的沟通处理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

  记者:“三三调解法”能让很多民间借贷纠纷调解成功甚至当庭履行,如果遇到争议较大、无法达成和解的案件,您会怎么办?

  米新秀:面对这类案件,我会再次梳理在案证据,厘清案件事实,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庭下分别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采取案例提示调解、背靠背调解等方法,分别向双方讲明利弊,情理融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在我看来,只有找到矛盾产生的根源,充分掌握案情,释法明理到位,让各方当事人看到调解结案的优势,这样才能增加调解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