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让人心和解,让生活重建”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崔坤 芦家豪

  苑海峰现任焦作市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扎根执行一线22年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他“以执促和”等特有的审判理念。苑海峰曾荣立三等功3次,先后获得焦作市“人民满意的法官”等荣誉称号10余次。今年上半年,苑海峰共审结民事二审案件50起,调解率超过40%。

  “司法之功,非止于案结,更在于事了人和。在调解工作中,既要公正捍卫法理尊严,更要倾力铺设沟通桥梁,让人心和解,让生活重建。”苑海峰说。

  法官故事

  6月下旬,苑海峰承办一起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到孟州市南庄镇查看案发现场,会见涉案当事人。

  今年1月10日,原告朱某某经人介绍到南庄镇某村的一家仓库打零工。在仓库二楼运送货物时,朱某某采取倒退方式拉着货车进入简易货运电梯。因货梯未安装护栏,她从二楼摔下受伤,导致身体10多处骨折、脑肺多处挫伤,生命垂危。朱某某被送进医院抢救40余天,共花费医疗费用37万余元。4月2日,朱某某把为仓库劳务者支付劳务费的马某某、仓库经营者程某某诉至孟州市法院,要求二人赔偿医疗费用。

  5月30日,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对原告所受伤害承担80%的赔偿责任,并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前期医疗费用28万元。

  被告不服一审判决,于6月17日向焦作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苑海峰担任该案的主审法官。

  去年8月,苑海峰从执行局转到民事审判一庭。在执行一线22年的工作经历培养出苑海峰“深入一线、入户走访、现场勘验、当场调解”的工作习惯。在他看来,法官不能只坐堂问案,只有走进现场,才能凭借自身的社会经历、认知能力客观地了解真相,才能让当事人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从而解开心结、消除隔阂。

  这次到南庄镇走访,苑海峰查看了那台简易货运电梯,走访多名当事人。原告的丈夫愁容不展,欲哭无泪:“住院治疗花掉了家里所有积蓄,如今负债累累,后续巨额治疗费用还不知道从哪里筹集。”

  被告马某某一脸委屈,情绪激动。在马某某看来,自己既不是仓库的经营者,也不是朱某某的雇主,只是经常来该仓库进货,且受程某某委托为劳务者日结劳务费,不应当共同承担朱某某的28万元医疗费。

  作为仓库的经营者,被告程某某面对28万元医疗费的判决以及今后可能面临更高的伤残赔偿金,表示:“我的生意刚起步,根本没有多少收入,一下子真拿不出来这么多钱,你们抓我吧。”

  面对僵局,苑海峰在不断安抚朱某某家属情绪的同时,不断为程某某做心理建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积极面对现实,从悲观、消极心态中走出来:“朱某某是给咱干活的时候出的事,她遭此大难,就算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咱是不是也要帮一把?你还年轻,有生意门路,再不济也比原告家的经济条件好。要是因为不履行义务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你生活受限、生意受阻,一家老小该咋办?”

  一次劝解解决不了问题。从现场回来后,苑海峰还一次次地给程某某和朱某某的丈夫打电话,一点点拉近双方的距离。

  “沟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苑海峰坦言,“一审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前期医疗费用28万元,原告想一次性拿到这些钱,但被告不具备这种支付能力,一着急就挂电话。”苑海峰深知,还是要继续寻找纠纷“最优解”。

  眼看审期将近,苑海峰一边拟写判决书,一边抱着“再努力一次”的念头,再次拨通了程某某的电话:“咱再见面聊聊,好不好?如果这次调解不成,我们就依法裁判了,到时候案件会进入执行程序,对你的生活、生意影响都不好。希望你不要失去了这次难得的调解机会……”

  沉默良久,程某某说出了一个赔偿数字,并且希望能分期支付款项。直到此时,调解工作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苑海峰随即找到朱某某的丈夫,说:“能早一天拿到钱,你的妻子就可以早一天恢复治疗……”

  7月24日,双方当事人愿意各退一步,就赔偿细节达成了一致意见,在苑海峰的主持下达成了民事调解书:程某某共赔偿朱某某22万元,先行支付6万元,剩余款项分期支付;朱某某不再要求马某某承担赔偿责任。

  对话

  记者:多年的执行工作对您从事民事审判有什么帮助?这两个岗位有什么不同?

  苑海峰:转到审判岗位后,我每次接到案件后,首先想的是如何实现案结事了,避免进入到执行环节,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执行岗位更多注重执行效率,保障生效判决书确定的内容及时兑现;审判工作更多注重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真正让当事人从纷繁复杂的司法案件中解脱出来。

  记者:您认为,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苑海峰:第一,通过勘验现场、走访相关部门和人员,用查清的事实向当事人阐明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以促成案件调解。第二,我们多跑腿,让当事人少跑路,用真诚的行动来感染和打动案件当事人。第三,交流中要让当事人真正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感受到调解是解决矛盾最好的方法,并及时调整调解方案,力促调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