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许昌讯(河南法治报记者 胡斌 通讯员 胡宽阳 王珂)“谢谢检察官叔叔阿姨,要不是你们,我的人生就毁了。”8月22日,暑假开学前夕,面对回访的襄城县检察院检察官,即将解除社区矫正的张某满是感激地说。此时的他,是外地一所高校的新生;而在两年前,因犯罪被宣告缓刑接受社区矫正的他,还因学校禁止带手机无法完成每日信息化验证,濒临辍学。
2023年,高三学生张某因犯罪被判处缓刑,需每日通过手机完成社区矫正验证。但学校严禁带手机入校,刚性监管与校规形成冲突,张某的求学路眼看要中断。该院检察官认为帮扶才是关键,随即走访社区矫正机构、张某家及学校以摸清问题症结,并召集多方召开协调会。
会上,检察官明确:学校禁带手机初衷虽好,但需对张某特殊情况予以灵活处理;社区矫正机构应优先考虑未成年人成长,制订个性化方案。最终,检察官提出的复学为先、调整监管、强化协作建议获一致认可。
复学后,在检察官、矫正工作人员、老师和家人的共同关爱下,张某安心社区矫正、遵守校纪,凭借努力考上大学。可张某跨市县求学又成新难题,该院督促矫正机构及时审批其跨市县申请,并叮嘱他严守法规。张某入学后,检察官仍持续关注,假期定期回访,了解其思想、学业及社区矫正遵守情况。
如今,该院从张某个案中汲取经验,建立“矫治护未来”长效机制:组建含学校、社工等力量的多元帮教组织;督促矫正机构结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规律,优化个性化监管措施;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完善矫正档案管理,记录方案执行、帮扶及心理干预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