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峰
8月19日,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抓获一名涉嫌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等身份的余姓男子。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假冒院士、官员的案件屡见报端,甚至出现真官员结交“政治骗子”最终身败名裂的闹剧。这类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
假冒院士、官员者,无非是受“权力幻觉”的驱使。假冒者通过虚构光环,试图换取实际利益——或是工程项目,或是社会地位,甚至只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某些地方存在“唯上不唯实”的畸形政治文化,只要来人“派头足、名头响”,便不加核实敬如上宾。这种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为假冒行为提供了条件。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真官员居然也会被假官员所骗。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干部企图通过“走捷径”“攀关系”谋求升迁或政策便利的心态。他们把官场想象成“人脉场”“利益场”,而非服务场,结果落入骗子的圈套。
假冒行为之所以能频频成功,首先是不负责任和核实核查的缺失。某些地方部门和管理人员在被迷惑心智的情况下,轻信引荐,不负责任,利令智昏甚至对高级别院士、官员等身份不加核查。面对一个自称“国务院参事”或“某院士”的人,基层单位往往不敢、也不会主动去核实。
其次是某些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一些干部热衷于“攀高枝”“接天线”,认为接待“大人物”就能争取到政策倾斜或项目资源。在这种心态下,哪怕对方身份存疑,也“宁信其有”,指望借此走“政绩捷径”。再加上部分干部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被私利蒙蔽双眼。
最后是社会上的“慕权心态”推波助澜。不仅是一些政府部门,就连企业、高校,甚至媒体,有时也会因对方“来头大”而放松警惕,给予特殊礼遇和信任。这种全社会对“身份”的盲目追求,无形中抬高了假冒行为的“成功率”。
显然,仅靠事后抓获一两个假冒者,远远不能杜绝这一现象。要真正遏制假冒院士、官员的闹剧,必须从治理机制与文化塑造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要建立权威、公开的身份核查系统。对于院士、官员等具有公共身份的人士,有关部门应建立便捷的线上核实平台,供社会各界查询验证。同时,对频繁跨地区活动的“专家”“领导”,可考虑实行行程公开备案制度,增强其行为透明度。
二要严肃追究“接待方”责任。每一起假冒案件的背后,几乎都存在“一个敢骗,一个敢接”的共谋结构。对于未经核实就盲目接待,甚至利用假身份企图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地方单位及个人,要实行责任倒查机制。唯有让“不负责任的信任”付出代价,才能有效杜绝投机行为。
三要推动树立健康的政绩观与诚信文化。干部考核应当突出实绩导向和群众评价,削弱“背景”“人脉”在晋升中的影响。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求真务实的价值观,抵制盲目崇拜官位、虚名的风气。媒体也应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各类假冒事件及背后的失职行为。
假冒院士、官员的行为,不仅是一场骗局,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某些领域权力观、政绩观和身份认同的扭曲。唯有通过制度堵漏、文化纠偏,才能彻底铲除其生存土壤。